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統計學上的傻瓜標準

不知何故,自多年前起,筆者一聽到甚麼全球(或全港)乜乜平均數字、次數一類的報告,都會狂笑至噴飯。較近的一次,是去年一次「全球性生活調查」,說甚麼香港人每年平均祇做愛82次及15分鐘,低於全球平均數103次及18分鐘。先勿論,這些統計數字是否客觀、準確,筆者要問的反而是,就算看到數字的你和我,是低於所謂的標準又如何?決定增加次數去?抑或是決定做些賽程檢討,務求達標?(而問題也在於,就算你追到了上回的標準,但由於你與其他人的進步與改變,下次更新的平均數值又會提昇,如此循環不絕,至死方休。)而於筆者看來,這樣做的話,無疑跟一個人原先好地地活著,卻突然想吃補品補下,怎知一吃之下,身體卻反而不適起來般好笑。(情況倒像,澳門政府前幾年好端端推行「學童飲牛奶計劃」,以為好心,結果牛奶出事,多名學童反而因此串上腎石。)又舉個例,倘若有一天,有一個研究數字說,原來世界上的人,平均1日會蠢1次,而每次的平均損失是15美元,那你會跟「標準」去做嗎?當然,筆者深信更多人看這些數字時,是會抱著一種比較的心態,比平均數字為佳的,會沾沾自喜,較平均數字差的,則會暗自失落。但這值得嗎?統計數字,除非樣本來源可靠,數字整齊平均,否則向來就帶有誤導成份。比方說:以膚色種族而言,全球現時屬黃種亞洲人的人口數量最多,但就這代表黃皮膚的人類才是合標準及「正常」嗎?而社會統計,本來亦祇是反映某特定時空的社會數值單位,僅供參考,既不應亦不必帶有對相關現象的「干預力」。望各位網友謹記、謹記!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強盜邏輯與法治精神

無可否定,現代世界的文明,是由歐陸開始,再拓展到全世界的。然而,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強權始終是強權,道德始終仍是道德。前者是強者處於優勢時,所強加於弱者的道理;而後者則是道德思想家,對理想世界的遐思。就以最近法國有人打算公然拍賣百多年前由圓明園掠奪回來的鼠首和兔首銅像為例,賣家毫無羞恥之餘,還對中國來個干涉性的「反建議」,大家會特別容易看得清楚。賣家說,「贓物」是他們以真金白銀買回來的,所以有權把之出售或拍賣。但這個論點可以成立嗎?「贓物」的本質,就是「贓物」,法理擁有權,祇能屬於「原物主」。買回來的,就等如「合法」,那麼,找個做替死鬼的「中間人」,做次形式上的轉移,豈不是很方便?當然,用諸如此類的「強盜邏輯」去欺壓他國的,還有美國。大家不見早陣子美國的財金官員,就想用「歪理」把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責任卸給中國嗎?但形勢危急起來,才不得不攬住中國稱兄道弟,把慣常甚麼人權、法治、民主等責難中國的武器,都放在一旁。筆者一向欣賞西方的法治精神,且看今番法國法院是如何審理「有關拍賣中國國家文物」的案件。

2009年2月20日星期五

參與遊戲的精神與上訴機制

八和會館落選香港首批活化歷史建築物的甄選,並於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中,聲淚俱下地炮轟評選委員會的準則欠透明,並質疑政府對粵劇界別培育與支持的決心,實行上綱上領地訴諸群眾。然而,衡平而論,像北九龍裁判法院那樣洋化的建築物,現在化作西式的藝術學院,於筆者的眼光而言,又的確會比把之化成粵劇培訓基地,會表裡和諧得多。而問題的關鍵卻在於,八和最初既不明白當中的遊戲規則,為甚麼在初期不提出?而其後既然不知就裡,又為甚麼要參與?所以,縱然評選委員會的運作,的確有點黑箱作業的味道,但既然參與了遊戲,筆者看還是尊重遊戲的結果比較好,以免其他人會認為八和祇是「輸打贏要」、不甘心。當然,話也分兩頭說,參與的一方守規舉,固然是應該;但制定遊戲規則的人,卻也是否能更開放及更透明呢?筆者記得多年前香港科技大學的建築設計方案,就曾掀起軒然風波,最終的定案是交給了公開建築設計比賽的「非首名獲獎者」,令人質疑當時的評選委員會有「利益輸送」或偏見。有見及此,筆者覺得凡評選委員會,都應該設立一套「賽後」的上訴機制,以消除落選者的怨憤及公眾對相關結果的疑慮。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從演化心理學看性愛倫理的規條

近日香港就《淫審條例》修訂咨詢,社會左右派勢力鬧得熱烘烘。這邊廂以「保護青少年」為理由,要求加強管制;另一邊廂以「維護資訊及言論自由」為基點,指斥對手想「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訴諸於法律管制」。表面看來,雙方論點、理據,都勢均力敵,各有千秋。然而,筆者卻想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看看性愛相關的倫理及法律規定,是如何有效控制一般人的行為,並最終保障了絕大部人的利益。原來,演化心理學一早就發現,複製自己的「生育」行為,主導了大部分人的人生,甚至衍生出人類的文化。每個人朝夕不忘的,是去令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續。於是,男的拚命去炫耀自己,突顯自己的資源及才華,與及創造了奪目的文化,企圖藉此吸引最多的女人去跟自己生育。而女的就盡量顯露自己的健康、漂亮,靜靜地等候合適及負責任的男人的來臨。但交配過後,女的倘若懷孕,男的如何能知道孩子是屬於自己的呢?而浪費資源於他人的基因延續事業上,又是最愚昧不過的。於是乎,初民時期的男人就發展出了一套規範女人性行為的「貞潔」思想,並教導所有女人都得遵從,否則她們就會遭到最重的懲罰。但男人既然已播了種,為甚麼又肯發展出婚姻的制度呢?此中原因之一,是人類自受孕到成長,父母雙方的共同努力與分工,是一大關鍵。而關鍵之二,是在於大部分男人,其實都沒擁有任何生理或資源上的優勢,亦不容易獲得女人的交配權,而發展「貞潔思想」及「一夫一妻制」,正正符合大部分這類「平凡男人」的需要。那麼,誰會最反對這些性愛倫理規條或法律呢?答案是俊男及那些擁有豐厚資源的男人。這些人不愁沒有女人願意與之傳播基因,開放的性愛倫理及法律規條,祇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交配機會,百利而無一害。然而,為甚麼現在有部分「劣質男」,也會支持較開放的性文化呢?這相信就與時下「性」與「生育」概念分離的趨勢有關。這就是說「既然『性』再不是生育的附帶過程,而已經變成是一種享受的重要形式」,那麼,以「性約會」的機會率來計,性愈開放,對他們來說,亦祇會是愈有利。說到這裡,相信廣大網友大抵已經可以猜到,為甚麼在眾多鼓吹貞潔的人士當中,俊男極少、美女也不多。就階層分析而言,富豪幾乎沒有、低下階層多些、但中產人士就佔最多。一語道破,這全是「自私基因」所引申出來的文化邏輯,並非甚麼神聖使命與大仁大義。

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英書中授有何不可? (加強版)

(原文刊於2009年2月16日 《信報》副刊 第31頁)

〈母語教學〉推行十年後,教統局終於推出「微調方案」,容許一般中學於教學語言上有相當程度的自由。然而,看來看去,除了某些技術枝節及當中能讓家長於選校時,有多些參考資料外,筆者實在看不出所謂「新方案」,有何特別高明之處。而與十年前未推行「母語教學」時的政策比較,又有何重大教育意義上的分別。

說起來,筆者倒覺得教統局官員不單止是沒有新意,有更甚者,是他們連現時所推出的指引,也實在沒有想得清楚。舉個例說,教統局強調,除非特別情況或有充分理由,否則所選定的教學語言,須授課語言和課本語文一致。換句話說,就是:中書中教、英書英教。但這是甚麼道理呢?難道教統局真的相信,假如香港所有學校都真的這樣做的話,香港學生的中英文成績就能好轉?而其它學科的學業成績也會進步?

說坦白,一個地方的學生的語文運用水平如何,學校制度固然有影響,但問題核心關鍵,卻應該是在該地區的語言環境內。試問整天生活在廣東話世界裡的人,能有動機及條件去學好英文嗎?試問有幾多個平時連電視、電影、電台、報紙都不多看、不多聽的家庭,能培養出語文方面的精英學生?而一般活在缺乏英語運用環境家庭中的學生,又有幾多個能有機會實踐自己的英語對答?

難道這就是教統局所謂的「學生得益」嗎?撇開像體育等的術科,都要採用全英文上課的荒謬;與及是英文班的話,儘管說的是具有中國元素的東西,也一定要用全部英語去講授的「高智慧邏輯」外。筆者想問,用母語去教英文課本,即是:英書中教,究竟有何不妥?香港不是要面向世界的嗎?而事實上,就英語的應用而言,除了極少數人於平時須與外國人接觸外,一般香港人接觸的英語,其實就祇是書寫的英文。而實際上,依筆者看,閱讀英文的能力,應該較之英語的聽、說、寫其它三方面能力都更重要。而教統局這一來的「無聊規定」,不是「多此一舉」,又是甚麼?

筆者於八十年代唸英文中學時,用廣東話教英文書的情況相當普遍,但筆者倒不覺得自己那一輩的香港人的英文特別差。另外,筆者一些在中文中學畢業的朋友,雖然在其中學畢業時,英文略遜於同時期的英文中學畢業生。然而,當他們進入大學一段日子後,英語的整體水平亦不見得會被其他人比下去。由此看,教統局於教學語言的問題上,要不就是堅決不放手,不然,我看還是放手放得乾脆些會比較好,避免「再」造成不知所謂的惡果。

最後順帶一提的,是那天在《城市論壇》上有一位中學生對「新方案」或會引發出的不公平所提出的憂慮。她說,在「新方案」推行時,學校裡「最優秀」的老師到底會教哪一班?筆者在此答她。首先,大量研究發現,同一學校裡不同老師的效能差異,其實比想像中要少得多,所以,所謂「最優秀」其實祇是一種憑空想像。其次,就算在一間學校裡真是有「最優秀」也好,那些「最優秀『教差班』的老師」,就自然會被派去教那些所謂「差班」。而那些「最優秀『教好班』的老師」,就自然會被派去教那些所謂「好班」。而以現時的「彈性機制」來說,那些「最優秀『教彈性班』的老師」,亦自然會派去教那些所謂「彈性班」。所以,那位同學實在是過慮了。

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職場倖存者的悲歌

金融海嘯浪接浪,人心惶惶,在所難免,當中尤以受薪階層的處境最可憐。減薪、裁員的消息,接踵而至。被減、被裁的,固然難過,因為從此就要由零重新開始。然而,能僥倖留下來的,也不見得是「幸福」。一來,他們得要肩負起被裁者所留下來的工作。而二來,接下來的工作一旦增加以後,就會變成理所當然,永無止境,但薪酬呢?那下波又殺到來的時候呢?正是念天地之茫茫,前無退路,後有追兵,怎樣做也沒有好結果。而近日每當筆者看到身邊的朋友,個個面目都變得枯黃乏味時,就真的覺得現代人的人生,滑稽得來有點淒涼。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扁嫂今回很賤男

台灣前第一夫人吳淑珍(扁嫂),昨日出席法庭審訊,選擇性地承認控罪,並當眾向台灣社會與民眾道歉,使筆者不期然想起,不少「賤男」於被伴侶戳破與別人偷歡時的情節。先是矢口否認,繼而是選擇性認錯,最後才是乞求寬恕。所不同的,賤男的否認、認錯與求恕,都純粹基於自私理由;而扁嫂今番所為,卻是為了「救夫衛子」,動機與情操都要比前者高出很多。而由此看,吳淑珍就算真的如傳媒所說,犯了貪污、干政等罪行也好,她的人格都要比她的丈夫陳水扁和兒子陳政中的高尚。華人世界一向有個把所有罪名推給女人的習慣。晚清有慈禧掌權,近代則有江青亂政,但歷來卻祇有少數人能認清咸豐皇帝與毛澤東於當中所扮演的角色。難得的是,女的於惡行昭彰時,還能勇敢地站出來,但男的卻樂於「龜縮」,作其「潛龍勿用」之勢。(唉,男人!)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宗教復興的契機

經濟低迷、道德失衡、世情混亂,這再加上影音傳送工具的發達,宗教(特別是基督教)復興的機遇,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於本地而言,感情脆弱、生活特別受「非個人努力因素」影響的娛樂圈,很自然成為宗教第一波的征服對象。而稍稍留意本地藝人動態的朋友,亦會發覺,藝人公開讚美自己的上帝,用粗俗一點的說話去講,「帶埋耶穌返工」,早已經不是甚麼「怪事」。然而,看近日較極端的宗教團體,於「家庭暴力」及「淫審」兩條法例的修訂咨詢過程中的「異常積極」表現,卻令站長擔心這幾年的宗教復興,似有「過猶不及」的趨勢。基督徒會由寂寂無聞的一群,慢慢變成逼迫他人的施害者。宗教在世界各地發展的歷史都顯示,處於邊緣的宗教派別,道德情操一般反而更高,而處於當權的宗教,則會瀕於腐朽。希望於香港主領教務發展的一群,能好好記著這個道理。

大企業的良心給誰偷走了?

資本主義的精神是「創富」,並高度讚揚「自利」行為。而按此理,大企業既然不是慈善機構,固所以在面對困難時選擇裁員,就是理所當然。那管它們是否仍擁有龐大的資產與利潤?亦不管有虧損也好,責任應由誰負?而時值金融海嘯,就更加令人看到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企業由管理人按照所謂「成本效益」去運作的荒謬。比如說,企業仍有錢賺也好,照樣裁員、減薪,而且肥上瘦下,不管你過去對公司有幾忠誠,也不管以往你對公司作出了多少貢獻。按法例賠足的,已經要說句「謝主隆恩」;而假若遇上僱主「夾帶私逃」,就祇能怨句自己倒楣。本地的工人權利,一向受剝削,連「集體談判權」也沒有。政府經濟好時,說經濟好,勞資關係和洽,不用談。經濟差時,說經濟差,要集中搞好經濟先,更加不用說。面對政府積極不干預,諸多如此沒有良心的大企業,本地受薪階層就如砧板上的肉,等人烹煮。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赤裸地去貪婪的年代

自利,是人的天性,然而,它卻不完全等如自私。而重視道德、向良心及社會負責任,則是現代社會從小就教導我們要遵守的美德。但近日看美國的「待救」大企業高層,一邊廂還正在向政府游說,希望對方能撥款救濟,而另一邊廂卻想「自肥」,從公司收取大量花紅、袍金,就令筆者感到心寒,自心底裡,說句可恥,罵句人性的醜陋。誰料,道德的低處未算低,在香港就竟有「電盈私有化」的鬧劇上演。眾所週知,自從無能二世祖坐上電盈主席的職位以來,一直不務正業,電盈股價更持續穩步向下,而且一浪低過一浪。可惜的是,二世祖於此不單沒有痛定思痛,要為業績向股東來個交代,反而一而再,再而三,構思其「私有化」大計,沉溺於其財金技倆上,赤條條地露出狼相,公然侵害小股東的利益。這還不止,電盈亦於去年業績仍是有共六億黑字的同時,竟然又用「金融海嘯」為藉口裁員,嚴重違背作為僱主的良心和對社會的應有責任。所以,如果說,陳水扁是「台灣之恥」,那麼,筆者用「香港的無能兼無良代表」來形容李澤楷,相信應無異議。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應加重醉酒駕駛的刑責

在香港,醉酒駕駛導致他人死亡的案件,時有發生。而現時的最高判監三年,則肯定不符合大眾期望。說到底,人命是人命,不負責任的行為,實在應該透過刑責後果去反映。而事實上,筆者於此問題上,亦看不出任何把刑責定得如此輕的實質理據;而若要把刑責即時再加重,筆者也同樣看不出會有任何技術或執行上的困難。要知與外國很多地方不同,香港地少人多,馬路狹窄複雜,醉酒駕駛的後果,可以非常嚴重。而若果真是因為刑責太輕,間接導致一些司機掉以輕心,一而再,再而三,令一些悲劇發生,則香港政府相信亦難辭其咎。

英書中授有何不可?

母語教學推行十年後,教統局終於推出「微調方案」,容許一般中學於教學語言上相當程度的自由。暫且不討論所謂新方案,是否真的能帶出新的思維及眼界。依筆者看,教統局甚至是連現時所推出的指引,也實在沒有想得清楚。舉個例說,教統局強調,除非特別情況或有充分理由,否則所選定的教學語言,須授課語言和課本語文一致。換句話說,就是:中書中教、英書英教。然而,這就是教統局所謂的「學生得益」嗎?撇開英文班一定要用英語去講授含有中國文化或歷史元素的課程的「高智慧邏輯」外,筆者想問,用母語去教英文課本,即是:英書中教,究竟有何不妥?香港不是要面向世界的嗎?而事實上,就英語的應用而言,除了極少數人於平時須與外國人接觸外,一般人接觸的英語,其實就是英文。而實際上,依筆者看,閱讀英文的能力,應該較之英語的聽、說、寫其它三方面能力都更重要。而教統局這一來的「無聊規定」,不是「多此一舉」,又是甚麼?筆者於八十年代唸英文中學時,用廣東話教英文書的情況相當普遍,但筆者倒不覺得自己那一輩的香港人的英文特別差。由此看,教統局要不就是堅決不放手,不然,我看還是放手放得乾脆些更好,避免造成「為德不終」的結果。

任志剛就雷曼事件的卸責態度

任志剛回應雷曼事件,說「雷曼迷你債券事件」的原因,不是本地財金監察制度出現問題,而是在於全球引發的金融海嘯。唉,鬼唔知咩!但現在的問題是,現時全世界祇有一、兩處地方,可以容許財金機構向一般市民推銷像「迷債」一類的高風險產品,而且像今次向長者「誤導」推銷的,更首推香港的金融市場。所以,若這樣也等如與本地財金監察無關的話,那就等如說,某地方洪水泛濫,處處都沒有缺堤,僅得某一處(並不特別受災的)地方嚴重崩塌,而鄰近地方全部無恙,那地方官員也可以這樣說,堤壩崩潰,原因並不在「豆腐渣」工程,而在洪水……。(這個道理,也就是去年四川地震,大部分學校倒塌,而附近大廈卻依然屹立,家長要追究建築監管的責任一樣。)奉勸任總要厚顏,也不能太侮辱群眾的智慧。

「向自己生命負責」的心態應該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原文刊於2008年12月10日 《香港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


近幾個月一連幾宗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令到從事教育的筆者感觸良多。先是早前那位受過「輔導學」訓練的「機場特警」同門,抓住自己的祖母一起自殺;繼而是網絡上流傳著一位自稱「傷心人」的老師受到情緒困擾,有明顯的自殺傾向;最後是筆者的一位課堂實習學生,突然失掉教學的興趣與熱誠,打算退學。這適逢沒有四肢的「神奇力克」(Nick Vujicic)來港主持「Give up Get up 佈道會」及「奮鬥人生講座」,就更令筆者覺得香港的教育的確出現了大問題。究竟香港能否培養出像「神奇力克」般的,既堅強又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去「向自己生命負責」的硬漢子呢?

1. 有欠積極的文化邏輯

遇事退縮尋死,往消極的方向走,已經是壞事。但久不久從報章上看到的「帶埋一家大小一起『離開』」的新聞,其背後所傳遞的意識,就更壞。雖然久經西方思維訓練的人,都會認同「個體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原則。但偏偏現時在香港部份學校中所提倡的價值,卻不是這樣。筆者就聽過現時某些中學,就學生違規、犯錯的問題,推行過「集體負責制」。意思就是,祇要班中有某個同學犯事,就須全班一起受罰。這樣的懲罰邏輯,筆者不敢說是沒有道理,但從人性及文化的積極面來說,卻真的值得商榷。

2. 上樑不正下樑歪

話雖如此,也不是全部的傳統老智慧,都是不合時宜的。比如:「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身教」思維,就相當值得現時的香港人去反思及參考。舉個例,早前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於「雷曼兄弟迷你債券」事件上,輪流以「不同的理由」卸責,香港人從中可以學到的,就是「把責任推在其他人身上」的反應。又比如:口聲聲「事事關心」及提倡「社會責任」的巨型傳媒機構,一遇上金融海嘯,在仍有鉅大盈利的情況下,都堅決裁撤旗下的員工,這就向社會傳遞一個極壞的訊息。簡單一點去說,這就是遇上困難時,先找其他人去作犧牲。

3. 逃避家庭責任的家長

「家長往往是教師的敵人,而不是朋友。」這句話,於筆者來說,永遠有參考價值。說坦白,優質家長於香港不能說是沒有,而祇能說是太少。就像筆者的很多朋友一樣,無論外間的經濟條件有多壞,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支出,都絕不會手軟。祇是,這樣做就足夠了嗎?這尤其針對那些迷信會有「精華訓練班」可以讓他們子女於短時間內進行「大改造」的家長。這批家長的眼睛永遠祇會往外面看,辛勤工作去維持生計及整體的生活水平。對於子女,他們願意付出鈔票去把責任假手於人,然而,卻缺乏勇氣與時間去承擔起自己於家庭教育裡所應負的責任。

4. 結語

筆者深信,沒有外在社會條件及家庭配合的話,單憑教育體系本身的力量去改造學生,是很難發揮積極而完整的效果的。祇是,當社會持續被消極文化及惡劣經濟條件所「吞噬」;而基於視野的局限,大部分家長於現時又未能夠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時;餘下的教育環節是否就應該走遠些?老師自身是否應該更積極面對眼前的困難?為香港的未來一代豎立一個足可以參照的榜樣?與及開拓出一條更可行的出路?筆者深信教育界前輩的一句名言:「教育尊崇生命,與及締造對一切不合理事情的反抗。」願廣大教育界同工共勉。  

明愛醫院的舊式管理思維與機械回應

明愛醫院「見死不救」及「誓不認錯」事件,有傳媒朋友以「專業荒謬」去形容,筆者十分認同。實際上,在醫院裡著病人(或病人家屬)去打電話求救的邏輯,依筆者看,完完全全跟有沒有「指引」無關,而純粹是「個人智能判斷水平」所引發出來的缺陷。試問如此一個能簡便處理的問題,也要寫「指引」的話,那麼,那部「指引」要有多厚才夠?但事件中最可恨的,卻是那位「懶醒目」在電視鏡頭前替醫院「解畫」,重重複複地叫人有事就要打999,自己有事也會打999的明愛急症室主管吳奎。現代危機管理專家不斷教人,「有錯就要認、就要改」,而且要「愈快愈好」。這方面,香港醫管局的高層就明顯地吸收了過往犯錯的經驗,句句把「對不起」三個字放在前頭。反而,明愛醫院一眾「守殘抱缺」的高層,以舊式「護短」的管理思維,對著傳媒堅決不認錯,以為把焦點放在「指引」欠清晰說明,就可以把責任推卻得一乾二淨。說坦白,明愛醫院高層這次對事件的「機械回應」,直接一點去說,是「不符合香港社會大眾的期望」,理應馬上引咎辭職。這尤其是那位教人打999的「高智慧型」主任醫生。

逆市創奇蹟須小心部署

基於生存與創富的原動力,無論市道大路境況如何逆轉,總有人願意斥資擴充或借錢創業,並願望從此踏上青雲路,財源滾滾來。電視台的新聞片就先後報導,於香港城市的各個角落,滿腦子大計的人如何籌措自己的商業大計,在逆市中締造奇蹟。對於他們,筆者是衷心嘉許及佩服的,更祝願他們能成功。祇是,世界性的經濟循環與及世界政商金融的結構,早已不是想像般簡單。逆市中的商業策略與業績,很多時都祇能在「逆市中的社經結構」裡才產生效果。以沙土爆發期間為例,逆市時很多影音平價連鎖店,都能企得住陣腳。但沙士一過,昂貨消費市場回旺、鋪價回昇後,他們的數量卻隨即逐步返回原先的位置,就是一例。況且,以逆市時的租金水平去評估自己的生意回報率,亦多有失實之嫌。而趁鋪租便宜,一次過租幾個鋪去「滾大個塘」的想法,就更要命。要知,租約一般祇簽幾年,續約時可加可減。遇上好時機,下一次續約時,幾個鋪位租金仍然形勢大好,當然是好事。但倘若情況剛好相反,每間鋪頭租金與人工都加上幾十至幾百個巴仙,做老闆的就真係「邊度都唔駛去」。在此,筆者希望逆市的勇士們,都一帆風順、心想事成,不會被在下的「烏鴉口」說中。

期待「Y世代」所帶來的新世界秩序

有學者把80年後出生的人,稱為「Y世代」,以區別於在他們之前的「X世代」。「Y世代」具有向自己的人生、嗜好、品味交代的傾向,喜歡爭取自己的生活模式,拒絕向現實既有的規則投降,重視工作上的滿足感,也鍾情於創業。坦白說,以上的特性,與其說是他們一代獨有的特色,倒不如說,那是社會富裕後的結果。眾所周知,80年代跟以前的任何一個年代相比,都富裕太多了。而當剩餘的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部分人就可以先無後顧地「自利自得」起來,特別是那班從出生起,已備受保護、關愛的年輕人。而現時的問題核心,亦正在這樣。這班人,由於有父母及社會累積下來的資源作後盾,部分於是就祇會熱衷於自己的興趣或志業,而從前的所謂「工作」、「搵食」、「人情世故」,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悲劇人生」的代名詞。掛在這群人口邊的,是聲聲的「悶納」。而伴著這群人身邊的,卻是種種「不用向社會或其他人交代」與「純自我」的「純粹奇特『創意』」……。筆者至今仍摸不清「Y世代」對世界所起的積極作用,但深信人類新生活模式,卻很有可能就是由他們的一代開始。趁美國開始變色,全球正尋找新的秩序與方向,願由「Y世代」所揭開序幕的新世界,快些降臨。

教「大」理想:民智與激情

(原文刊於2008年10月29日 《香港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


無論是由國內蔓延至香港的「毒奶」事件也好,抑或是由去年逐步蓋淹過來至今才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也好,香港政府及一眾官員的表現如何,相信大家一早心裡有數。但倒過來說,香港市民大眾於這兩件事的表現又如何呢?則比較少人去探討。而假若說,教育真的如某高等院校宣傳所說,是教「大」理想,而「大」又包括「民智」的話,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教育界關注的課題。

眾所週知,投訴與責難,通常都是事後式的「補底反應」,而不是積極的「預防及持續發展」式。然而,在上述兩件事件中,我們卻不難發現香港大部分民眾的反應,恰巧都僅是前者。牽涉其中的家長及金融苦主,除了向議員求助、到相關部門投訴,與及懂得運用網絡資訊發放的平台,發起集體行動鬥爭,「補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外,到底還做了些甚麼?更惶論是那些「事不關己」的旁觀者了。

筆者想指出的是,正如部分評論所說,把政府看成是父母官,期望他們能為自己做主或主持公道的想法,其實已經過時。而單靠政府去進行監察及倚重各大傳媒去為大眾把關的時代亦已過去。而近年隨著世界整體教育水平的提昇,與及網絡世界的進步,各類智庫組織及獨立媒體紛紛成立的原因,亦正始肇於此。民眾與其妄想「他者」會替自己的權益說話,倒不如各自運用自己有限的知識,集腋成毬,主動出擊去創造一個自己認為「更合理」的世界更為化算。

當然,任何改革又可簡略地分為「建制內」與「建制外」的兩種形式。像「社民連」爭取進入立法會,繼而可以當面質詢相關官員及向政府提出建議,是第一種。發起串連、集會、靜坐、示威等去製造輿論與壓力,企圖去推動變革,是第二種。可惜的是,這兩種的爭取,在本地教育體制的教育流程裡,都沒有被充分的開發與說明,而僅被現行「做秀」性質的所謂「公民教育」所取代。於是,大部分香港人扭開電視,會看到及聽到國歌;間中會看到一些特區政策咨詢廣告;到投票日前的一段日子,又會看到大量呼籲市民投票的宣傳片。而在極少部分的中小學裡,又會有些模擬辯論與投票進行。但這足夠了嗎?當然不夠。這大家大概可從全港市民參與政制事務的討論人數,及本地政黨黨員的整體數字與外國先進國家比較,便可略知一、二。

那麼「建制外」的民間力量呢?對不起,表現也是差強人意。太遠的不說,就算以前梁國雄(長毛) 抬下棺材或叫囂兩聲,也已經給人說成是「搞事」,甚至是「反中亂港」,這還可說甚麼?而另一個近年最普遍已知的事實,就是各大專院校裡的學生會、系會,想找些較好質素的同學「上莊」,也很成問題。試問連相對獨立、逍遙的大學生世界,也冷漠如斯,我們還能期望甚麼?

總而言之,世界乃至香港,現時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不公義與歪理,教師的其中的一個責任,就是要啟動學生的智慧去抗衡它們的侵襲,與及激發起他們投入「爭取更理想世界」的熱情。純工具知識的傳遞與及過度工作導向的「應用學習」,祇能教出一班為口奔馳、聽天由命,卻自以為很有前途的「可憐虫」。教「大」理想的教育,絕不能(也不應) 僅止於此。

管治威信與施政誠意

中大學者蔡子強最喜歡以「管治威信」的角度去分析香港政府的行為。比如:最近曾蔭權收回增加「生果金」金額所附帶的「入息及資產審查」建議,蔡子強就立即說:這反映港府的管治威信下降,並擔心這會向社會傳遞「激烈的抗爭行為能逼使政府改變政策」的錯誤訊息。姑且不論蔡子強的分析概念,是否過份空洞及簡單;也暫且不談曾蔭權政府接二連三的「退讓行為」是否會向市民傳遞了錯誤訊息。筆者所關注的,倒卻是曾蔭權政府的施政誠意,究竟有幾多?而之前所說的,甚麼「強政勵治」、「民心我心」,是否其實都全屬「廢話」。坦白說,政府能否擁有高的「管治權威」,充其量都祇屬於政府自己的問題。然而,若政府對市民的承擔僅是「虛情假意」,受影響的卻是整個社會。願蔡子強的分析失效,更希望筆者的擔心是多餘。

唐英年今回是「自作聰明」!

唐英年司長,護主情切,但比喻卻不倫。要知以母子、師生,去比喻行政長官與立法會議員的關係,就是以「父母官」高高在上的心態自居。但這妥當嗎?固然,若為官的,有「父母官」的胸襟與能力,處處為「子民」著想,當「子民」的,自然也無不可。但現在呢?況且,唐英年也不可能不知道,其實現時香港的「行政長官與立法會議員」的關係的真實情況,正好應該是跟他所比喻的「權力位置」相反才合理。曾蔭權自己不也是說過,行政長官祇是「一份工」,而市民才是「老闆」嗎?而根據邏輯推論,既然他自己不是由市民選出來,那麼「由市民選出來的立法會議員」,自然就應該是他所要交代的對象了。而佔10巴仙的民意,就等如是他1/10個老闆。老闆就員工的表現拍檯責罵,或者在員工面前「爆粗」或「擲蕉」,固然是「無品」,可是卻「合情合理」,員工若不滿,大可請辭……。唐英年今回是「自作聰明」了。說起來,還是曾鈺成於10月17日的亞視《你有理講》節目中所說的說得好。他說:「在現行的立法會的『比例代表制』的選舉中,少數派別包括『激進派』,永遠有市場。而祇要激進議員對準那些激進選民的要求,議會內的激進行為,將長做長有。」政府要改變這種形勢?看來要檢討一下自己「捉蟲」的遊戲規則了。

現代人心理困惑的社會根源

筆者從事心理治療至今,已接近八年。然而,從較近期所處理的個案中卻發現,純粹個人性質的心理咨詢、開解或導引,已漸漸不能解決案主的問題。而這批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中,又有幾個類型,最難解決。這包括:間接由貧窮引起的困惑,由孤獨與寂寞所引起的憂鬱,由工作缺乏保障所引起的不安,由社會競爭劇烈造成對親子關係的疏離與傷害,與及間接由社會污染引致的不育而再引起的沮喪。眾所週知,香港的貧窮跟不公平的制度有關,不婚與遲婚跟男女數字失衡有關,失業跟大企業缺乏社會良心與責任有關,親子關係惡劣跟畸型教育制度與及父母均需長時間工作有關,而男女不育則或多或少跟工業濫用化學品與及食品安全有關。筆者不是認為心理治療師從此對心理問題,都無能為力,祇是覺得,假若部分香港人「心病」的根源,真的都是在社會的制度與結構裡的話,那麼,一整套的社會改革,就應該是勢在必行,不能再拖了。

韓劇愛情的必殺技

自多年前韓劇《藍色生死戀》熱播亞洲,屢創佳績後,韓劇漸漸成為亞洲電視劇種裡,不能缺少的一員。這尤其是堪稱韓劇必殺技的「韓式愛情劇集」。所謂「韓式愛情劇集」,生離死別的眼淚,固然是主菜。然而,催淚的法寶,也與別的國家並不一樣。俊男美女不能少,這個眾所週知。近親相戀,則與日劇相差不遠。但說到「絕症」與「左右互爭互讓」,卻恐怕祇有韓劇才能獨步天下。筆者的心理學老師曾引心理分析學來分析,他說:「絕症」猶如兩韓的膠著局面,進退兩難。而男女的「左右進退失據」,則猶如韓國處於美中日俄之間,順得彼來就失掉彼。親近任何一方,固然不行;得罪任何一方,亦不可以。筆者老師的妙論是否合適不重要,但韓劇的獨步單方,而且長拍長有,卻的確是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