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星期二

「長命百二歲」的生涯規劃

特區這幾年大力推銷「生涯規劃」。一方面,強調它的實用性;另方面,亦視之為「對應青少年自殺」的靈丹妙藥。真相如何,已不必再用科學研究去作判準了。然而,政府早前針對年輕長者的舉措,特別是羅志光局長的一番言論,卻令筆者憶起現時推行的所謂「生涯規劃」的預設,實在存在著頗大的「定位錯誤」,故希望以簡短的文字回應一下。

時下檔案節目,有所謂《長命百二歲》。實際上,筆者環顧身邊的鄰居及街坊,年過九十仍健步如飛的,為數真不少。更甚的,是年過一百的,亦有幾位。這不禁令筆者反思,法定退休年齡,無論是定在六十歲也好,抑或是定在六十五歲也好,是否都「太年輕」了。特別是現時社會政社經結構顛倒,年輕一輩的視野與收入長期失衡,擁有大學學歷者的社會地位與收入,在形式與數字上,二十多年來都無甚變化,無法照顧長輩之餘,感覺抑鬱。反而,很多年輕長者實際上,仍是家庭經濟支柱,肩負著照顧家中各個成員的責任。

偏偏現時在高中推行的生涯規劃課程,在設定上,卻仍倚重傳統的職業分類及舊模式的能力測試,而且更以六十歲為退休年齡去定位。既不合情,亦不合理。

其實,多年前的學者,早已向時下的年輕人提出忠告。警誡很多未來主流的職業,現時根本未曾出現。相反,現時很多主流或被認定有前途的職業,包括:醫生、律師、會計師及教師等,在未來幾十年間,卻會被「人工智能」所取替。而以前一些被認為是「冇前途的嬉戲玩意和活動」,像:網絡製作人、電競比賽運動員等,在未來則極可能會愈來愈有前途。

長命百二歲,要活得精彩,優質的健康狀態,當然最重要。但健康以外,伴隨的社會文化環境與個人心理條件,也一樣重要的。要再其次,才是現時生涯規劃所強調的:知識、世界視野、語言溝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綜而論之,以舊設定去應對「長命百二歲」及新環境的所謂「生涯規劃」,實際上未能配合現時在學年輕人的「未來」需要。盼政府在遙視未來時,能在這些方面多作檢討。(原載於2019322 《信報》〈教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