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剩食與廚餘的記憶

於八、九十年代或以後出生的人,也許不能想像香港之前生活的艱苦。那些年,吃窩巴、用醬油伴飯吃,是很多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倘若生長在一個兄弟姊妹多的大家庭裡的,吃飯、起筷的動作慢了些,更可能要用「白飯」伴以「白飯」來吃。每個家庭的廚餘極少,每天的剩食也不會多;若有,亦會把之留到第二天再享用,不像現時香港人般吃剩「即棄」。

筆者年幼時,正是貧苦大眾的一份子。記憶之,那時在黃大仙、老虎岩的市集,有一種頗特別的廚餘 / 剩食,價格不高,但質素不差,而且與款式不少。甚麼火雞肉、雞肉、鴨肉、魚肉、肉排、牛柳、串燒,甚至連糕點和甜品,都一應俱全。卻原來那是來自當年機場酒店的「自助餐」的「剩餘物」。市集有幾個流動小販,每晚去收集,然後第二天一早,就拿到檔口去賣。所謂「手快有,手慢冇」憎多而粥少,是窮人子弟兵的「恩物」。

成長以後,收入漸穩定,家中開始養狗,就開始了另一種習慣。那就是把自己每餐不吃或吃剩的東西,稍作清洗,都留給自己的狗,並享受那些跟他們分享的滋味。如此,年復一年,直至他們都先後離開。

幾個月前,開始上山餵飼流浪狗,令勾起了這些回憶。也再記起,所謂廚餘、剩食,其實並無「不妥」。它祇不過是現代城市人的一種習慣,寧願浪費,也不在點食物(或製作食物)時控制份量。而現時筆者無論在那裡吃飯,也會隨身準備一些循環再用的小「膠袋」,用以盛載食剩的東西,再留給流浪狗吃。

這樣,筆者開始了第三段與廚餘、剩食的關係。

2013年1月2日星期三

智力與用心

首先表明,筆者自己是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並受過完整的社會科學訓練的。對於其他人所寫文章的「用心」,會很「在意」。對於其他人所運用資料的「準確性」,會很「留心」。剛巧兩天前在《面書》上看到一位網民在「胡扯」,心頭於是就馬上感到「不妥」。

那位網友跟我是互不相識的。而他的留言,我也祇是不經意地看到。留言其中幾段,是這樣的:

「愛黨力,固然可笑,但是他們背後是在復辟四十年前的文革式行為。嘗試使用暴力後,再顛倒是非黑白,以自我中心的想法去解釋他們自己的行為。他們本身並不可怕,但如果他們成功……或者簡單一點,他們沒有被重罰,他們會立下一個很壞的榜樣,就是告訴所有人,只要自我中心,自圓其說,就可以為所欲為。種下讓文革在未來重現的禍根。


文革最危險的是,文革本身就是用支持政府。支持國家作為幌子去做出暴民行為。只要帶著『親政府』和『愛國』這種立場,就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免責,這些人比任何反政府勢力和想法,都更具對社會治安的破壞性。

然而,稍讀過歷史的人,也會知道。文革,其實是由當時在政府內沒有任何職位但給「神化了的毛澤東」所發動來攻擊當時的政府的。主要的攻擊對象是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而第一篇引發文革風波的文章,就是〈炮打司令台〉。而最直接的結果,是令到當時大部分政府的行政機關癱瘓。沒有認真讀過文革歷史,就借文革大發謬論,已經是大問題。但當有人建議他弄清楚一點文革的歷史時,他的回應竟然是:

「這樣說吧。我的認識雖不全面,不過如果有任何人未經歷過,而認為他的認識較全面,那麼,我應該會比他全面。就這樣了。

此外,他又說了下面幾句:

「永遠大部份人都會縱容,華人以前失敗了二千年,就創造了二千年自己的苦難。我們今天大可以再失敗下去,然後再過一百年,我們的子孫也會去面對和問同樣的問題。我們今天要面對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沒完成,如果我們今天沒完成,那就是子孫去承受。基本上,縱容這些人,就是侮辱所有華人的祖宗,也是遺禍所有華人的後代。

其實,任何對世界文明史有認識的人,都會知道。在明朝(即約五百年前)之前,中國無論從任何一方面說,都位於世界前列。就算到清初,英國使節來華,亦要向乾隆皇帝行單膝跪禮。此君所說的「華人以前失敗了二千年」,真不知該從何說起?

其實,倘若因「智力」或「無知」的原因,引起此君所寫的東西的資料與推論錯誤,問題是不算很大的。但最令人心傷的,是此君隱約以「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知識」的位置自居,意圖蒙混過關、自高自大、自得其樂。他的留言,表面上是為社會風氣「正本清源」,像他說甚麼「如果他們成功……或者簡單一點,他們沒有被重罰,他們會立下一個很壞的榜樣,就是告訴所有人,只要自我中心,自圓其說,就可以為所欲為」,但其實最「自我中心」及最能引起歪風的,就是他這類人。

說起來,文革也好。當代許許多多的中國悲劇歷史事件也好。甚至乎,連近年部分在港那些所謂「愛國愛黨人士」所發表的荒謬言論也好。其中的一個關鍵位,就正如筆者老友陳國強君所言,是很多當中所涉及的人,都缺乏最基礎的「批判性」,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缺乏認識,不去查證,然後輕信一些「用心不良」的「權貴」或「權威」,盲從附和,最終一起集體死亡。

據聞,執筆寫這幾段文字的人,是擁有「比較歷史學碩士」的學位的,卻不知是那一間大學,再重蹈幾年前「呂智偉論六四」的不幸,出了這樣的一位「曠世高人」。

呂智偉所講的就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