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也來分析「長毛」這個人!

早前與高官朋友閒談,說本地政壇裡,堪稱最詭異的,算是黃毓民。朋友讚黃毓民是本地政治論述最完整的一個政治人物;而筆者則認為黃毓民神魔同體,正邪難辨。黃毓民一方面,才思敏銳、學養深厚;但另一方面,則粗豪有餘、三教九流都能與他同聲同氣。這邊廂與黑幫傳出「結義金蘭」,另一邊廂又可以高呼「哈利路亞」。再者,黃毓民一方面,與國民黨關係微妙,而另一方面,又對共產黨的手段熟悉。對於他,筆者自問未夠水平看得透。然而,對於他在社民連中的戰友梁國雄,筆者則可以說幾句。首先,所謂激情、熱血,幾乎每個年青人都曾經有過,而對社會的訴求與不滿,也一般在進入青少年時期,就會出現。然而,把之看成是「志業」,並向哲古華拉作終身致敬,卻始終祇能成為贗品。情況就如西方有些人,終身以模仿皮禮士利、披頭四、米高積遜等人為生一樣。用心理學的概念去說,是生命階段停滯。其二,「永遠革命、不斷鬥爭」的方法,源自托洛斯基主義,好的方面,是永恆衝擊當權者,但壞的方面,則是永遠不可能有建樹。而用於政治分析上,永恆著眼執政者的缺失與不足,亦一定能夠找到攻擊點。而祇要「每事必反」,亦總能中正一、兩處當權者的要害。換句話說,這招無甚可取。其三,從不擔任行政或實務工作,亦即是「不做,就不錯」,或「說了,又不用負責」的策略,往往讓人能處身於道德高地,令人以為他「不貪權」。然而,「不貪權」,卻並不代表「不好名」及「不好鬥」。事實上,於筆者眼中,這類人物最危險,他們甚至可以因為「名聲」而不顧一切。況且,從不擔任實務性工作,亦可能是基於能力,而不是基於性格。其四,敵我思維,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敵人。表面上,喜惡分明、原則性很強,其實卻是拿捏不到「妥協」和「皆大歡喜」的技巧。其五,也是筆者最擔心的,是梁國雄對富豪所作的論述,說起來,比現時任何一位共產黨人士,都更加共產黨。不信的話,可以想下,梁國雄曾幾何時有正面評論過有錢人?在他眼中,彷彿有錢都已經是罪。有錢的人,要不就是貪婪成性,要不就是剝削他人。反而,窮人才是最清高,而窮才是最值得尊敬的生活。筆者跟梁國雄一樣,都不年青了。大專畢業後,雖仍關心政治,但卻把大部分精神放在完成自己手頭上的實務工作,並同時深化自己的思考,以開展另一層次的「理想追求」。而梁國雄於筆者眼中看來,與二十多年前的他比較,卻竟然絲毫沒有改變!

順帶一提,若相信心理行為分析的朋友,亦可以從梁國雄的衣著和身體語言,得出類似上述的結論。梁國雄的衣著,廿多年都呈現單一性,沒有工作服與便服的分野;而在身體語言上,網友也不難發現他的自我中心與欠缺莊重一面。

網友可從以下影片中,作自行觀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vZZ_NnWjM

標籤: ,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從「平智」到「通識」

香港人的「平智化」趨勢,的確愈來愈嚴重。從數字上說,專上學額於這十幾年間,已倍數增長;但現實是「學歷」與「智力」的增長,沒有必然關係。傳媒整天探討的話題,不獨流於簡約、表面,而且更集中於演藝與娛樂範疇。再不然,投資與理財的知識與資訊也還可以,但一到政治、社會新聞,就已經很勉強,更惶論文化、歷史、哲學與藝術。大學生整天祇懂發問,但卻不曉得思考;懂得幻想,卻抓不住創意;懂得上網搜尋,卻不懂得判辨當中的真偽及作整理;更甚者,寫論文時連範疇、課題與題目也弄不清楚,要照著「樣板」及「指引」去做,而導師亦祇能嘆句「無可奈何」。本來高中新學制的通識科,就是要對應以上的情況,但偏偏卻定得太死,硬要變成「中學文憑試」計算成績的科目。然後,又要製訂出甚麼「客觀評分準標」及「標準答案」1,以示公平云云。由此,筆者可以預期,另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又即將投入生產,繼而運往勞動市場造孽。其實,除非香港政府想學生再次墮入「考試迷陣」及去光顧「補習天皇」,否則,筆者實在看不出,讓「通識科」必修而不特別計算成績,有考試而沒有「標準答案」,有何大問題?請教育當局認真想想,及早臨崖勒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參閱筆者2009年8月20日的另一篇文章《新高中通識科的評核標準問題

假如「方舟」祇有五千年歷史

據報導稱,「方舟」考察隊已於土耳其阿拉臘山4000呎高原上,發現擬似《聖經》中「方舟」的木製構造巨物。而據分析結果顯示,當中所發現的古老木材,距今約4800年,與《聖經》中的描述很接近云云。於此,先恕筆者孤陋寡聞,不知道原來《聖經》是部編年作品,有清晰的年份可以翻查。其次,無論是4800年或5000年前也好,均與近年人類源流的「基因圖譜考證」結果不符,既有重大年份差距1,亦不在非洲。試問如此一來,「方舟」怎可能是「洪水滅世」後,世界所有生物的根源?就算人種不談,據最近的科學考證指出,連「原型狗」在東亞地區的出現,亦已經約有一萬五千年的歷史。恐龍、長毛象等物種,就更不用多說了。對於探究者的信仰與熱情,筆者一向無意否定。但筆者在此卻想仿照一句流轉經年的智慧話語,說句:「何不讓『宗教神話』的,歸『宗教神話』;屬科學的,歸科學。」2

相關新聞: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1/1/1497934/1.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據基因考證,人類祖先約在十五萬年前,由非洲某種猿猴所演化而來。而又約於十萬年前,開始散居世界各地。而以此推斷,人類作世界性的大遷移,是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跟一次性的洪水或天然災害,關係不大。
2:原句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標籤:

我的故事.我的天

無線一台(或者應該更準確的說,是單一翡翠台)獨大的最恐怖處,是它可以不理會觀眾的喜惡或任何社會的責任。喜歡播甚麼,就播甚麼;極其量,於收視慘挫時,才作些調整。像《我的故事.我的歌》首集以容祖兒作主角,尚算合情合理。畢竟她進入樂壇已十年,難得未被淘汰,還修成正果,聽聽她的心路歷程,總算對社會大眾有些啟發作用。但其後的主角,卻似一集不如一集。即如:以幾朵未成氣候的樂壇小花和這兩年備受無線力捧的「百變模仿」小生,各佔一集,就已經有點離題。試問他們到底憑甚麼能說「我的歌」呢?當然,更極端的,是硬推剛獲歌唱比賽獎項的小女孩的故事為一集,以宣傳該歌唱比賽的二部曲的來臨。於是,節目中祇見滿目兒嬉,女孩的家人、同學、校長、老師、朋友,仿佛個個滿懷安慰,有幸身邊出了個「明星」。而小女孩亦老實不客氣高呼「實踐了自己的夢想」。但這是真實嗎?舉個例,一個熱衷電玩的孩子,日以繼夜於電玩裡尋找所謂「滿足感」,然後一朝成為「電玩王」,我們那時候真的值得為他的「實踐了夢想」而拍掌嗎?筆者自問思維保守、老土,不讚成年輕人沉溺於這類「夢想」1之上。不然,就請他們先取得基本學識,然後才全情投入去訓練,不要「坐井觀天」,以為拿了區區的一個獎項,就已經是「成功」的開始。但說回正題,筆者也冇意潑那位小女孩的冷水,她的努力,大家其實亦有目共睹。筆者要責怪的,反而是她的家人、親友、學校、無線及香港社會。因為他們極可能已經用「虛榮」毒害了一條青春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於筆者眼中,「夢想」雖然可以得虛幻,但卻總不能太「私我」。有一回,筆者的一名男學生,鼓起勇氣地告訴我,他的「夢想」是可以「到深圳連續按摩七日七夜」,祇欠把隱藏著的慾望也一拼爆發,令筆者一時哭笑不得。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該如何回應年輕人的性需要?

四月十七日,新聞報導說,一名十七歲的應屆會考女生,未婚產子,因不懂得如何照顧,終導致嬰兒死亡,其後把屍體棄置,被警方起訴。四月廿二日,報章上又說,一名十三歲少女,於網上結交陌生男人,並主動求歡,原因是「想試下」,然後跟朋友分享,涉案男人其後被起訴。以上兩單新聞說明,少男少女跟所有成年人一樣,對性不單止好奇,而且更有確切的「性需要」。眾所周知,香港色情氾濫,已不是一時;而少男少女,情到濃時,當街親熱,也已非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奇怪的,卻是香港人的「性教育」水平,於這廿多年來,卻依然沒有甚麼大的進步。於正規課程內,仍然是「隔靴搔癢、點到即止」。凡涉及性的課題與討論,在課堂內,要不就是「鴉雀無聲」,不表示意見;要不就是「言不由衷」,祇說「標準答案」。充其量,於放學後再「各師各法、各自修行」。說坦白,香港「性教育」推行的失敗,夾雜著多種原因,情非得已。然而,情況若持續的話,社會為此所要付出的代價卻極不菲。筆者一向主張,青少年的「性教育」1,應該由家庭做起,並且應該以「如何有效、合理及安全地處理『性需要』」為主軸。而像時下把性「隱晦化」、「妖魔化」、「禁忌化」的取向,則應該逐漸由「透明化」、「自然化」、「合理化」的態度所取替。願各位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以免後悔已經太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關文章,請參閱09年11月3日:站長雜談:《從性無知到性巫術》。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筆蹟學值得相信麼?

全球暢銷書《怪誕心理學》作者,英國大眾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於其09作品《59秒》中撰文,題為:「為甚麼不能相信筆蹟學?」,論及筆蹟學的缺乏科學預測能力,並由此簡單推論,筆蹟學並不可靠。誠然,懷斯曼所引用的研究和他的結論,並非全無參考價值;然而,從他所引用的研究資料的方法學與思維預設上看,卻頗值得非議。眾所周知,筆蹟學其實是有一定數量的科學研究作支持的,譬如:失掉慣常拿筆的手的人,過不多久,就會以另一隻手(或口),寫出筆蹟非常類似的字,而某些類型的心理病患者,在筆蹟上,也有一定的格調傾向。而以心理分析學為基礎的現代筆蹟學,則喜歡借用「心理投射」的技巧去作分析,而「心理投射技巧」的特徵之一,卻是其預測能力,不甚了了。對「邊緣人」與「異常者」的解釋與描畫能力高,而對「一般正常人士」的預測能力則很有限。(情況類近頂尖物理學裡的「相對論」,不論是「宏觀相對論」或「微觀相對論」也好,對日常生活的物理現象,幾乎沒有解釋能力一樣。但一般人卻不能由此斷定「相對論」的不可靠。)況且,心理分析學的創立人佛洛依德亦曾明言,潛意識對「精神錯位」人士的影響最甚。因此,除非懷斯曼教授及其所引用的研究,明確否定「潛意識」的真實性,否則,他們所做的,究極才是「不相應」。(也正如,一般人從不嚴謹的觀察所得,以為「世界是平的」一樣,是一種粗疏與非嚴謹科學的判斷。)另外,以「筆蹟學」來預測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或表現」,其實亦祇是筆蹟學在應用上的歧出與末流,並非這門學問的原意與精采部分。據筆者對筆蹟學多年來的個案收集與研究,對筆蹟學有以下的結論。其一,如上所說,筆蹟學對「邊緣人」與「異常者」的勾劃與描述力強,而對「普通人」的預測力弱。其二,筆蹟學對一個人的基本性格傾向,即如:內向/外向、人際傾斜/事務傾斜、理想取向/務實取向、浮誇格局/內斂格局、自我中心/群體中心、具攻擊性/溫和定位等,都具非常的準確描述及預測能力。其三,研究同一人不同時軸內的筆蹟,能清晰顯示其精神與肉體狀態的變化。其四,以交友、作伴或戀愛為目標,對兩個或以上不同筆蹟型態的人的將來發展,能有相當程度的預測力。其五,在法證學上,沒有兩個人的筆蹟完全一樣,因此可憑藉筆蹟學的研究,判別一件文書的真偽。其六,同樣在法證學上,筆蹟已被部分證明,與某類型罪犯的性向、心態與情緒結構,有相當的有效關連,通常可借用於偵查案件的過程上。其七,筆蹟學與其它心理分析技巧,即如:解夢、解畫等,同樣有效一個人作「自我了解及改進」的工具。其八,筆蹟學近年亦透過分析「相應對象」的筆蹟特性,有效應用於「親子管理」及「婚姻關係」的協調技巧上。特此簡略回應,以正視野。

標籤: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城市的幽暗與愛慾的貪婪

根據世界各地不同的統計數字顯示,外遇、婚外情與離婚數字,都正不斷飆升,大有多年前未來學家所預測的,每一百對新人結婚,就有五十對舊人離異。而在未來三十年裡,每個人的平均結婚次數,會接近三次,而每次的年期約在三至五年。當中,城市人的情況,又會較鄉村生活的人嚴重。為甚麼呢?原來城市本來就不是一種適合人生活的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早就證明,過份的擠擁會導致暴力與反常生活反應。而這類反應之一,即是對「愛慾」的貪婪。性學研究指出,患上「性上癮」的人,絕大部分於城市生活,飽受生活壓力的折騰,與及市場上各類「性促銷」的引誘。這再加上時代的「性開放」潮流,「避孕」與「性交易」的方便行事,城市人對「愛慾」的貪婪,自然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這方面,鄉村生活要好些。鄉村地方人口相對地少,工作壓力較輕,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近。這再加上缺乏城市各種大型的催情廣告、宣傳,人心也自然較清明。於清晨,樂於早起;於夜晚,自然地休息。不像城市人的日夜顛倒,日思夜想,追尋心目中的快樂。要不,就沉溺於「愛慾」遊戲;要不,就沉溺於「毒品」;要不,就沉溺於「網絡」與「電玩」之上,令到自己疲憊不堪。筆者沒有任何方案,可以抑制這種趨勢;但至少希望部分人醒覺,知道甚麼叫「適可而止」。

標籤: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監察性』社會」與良性、有效的舉報機制

眾所週知,現代人其實是活在「被監察」的處境之下的。全世界的政府,都有監察及拒絕入境的名單;各地政府對互聯網有不同程度的監控;國內從前的鄰里(街坊)組長或現時城市的「街道辦」等,都已是公開的「秘密」,叫人提心吊膽、動彈不得。而這幾年香港政府的「竊聽風雲」,也曾鬧得滿城風雨。但這些其實都很表面。實際上,我們現代城市人每天受到的監察,又何止這些?處處可見的「天眼」及「閉路電視」,幾乎人人手上都有一部的手機、電腦,和現時極流通的「八達通」與「提款卡」,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洩露我們的行縱與私隱。部分私人企業,甚至用些「監察軟件」去審視旗下員工的一舉一動。但這些全都不是筆者所擔心的。筆者最擔心的,始終是最原始的「舉報」,特別是那些出於「妒忌」與「私心」而創作出來的「匿名」信件、電話與電郵。這些都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拖垮一個人所作的努力。現時各國政府與大型機構,表面上都拒絕處理「匿名」舉報,以示公正和避免「誣衊」。有的,亦祇是「私下」作調查。然而,從社會群眾對「當權者」及「利益對立者」的「制衡性」來說,用「匿名」方法以避免遭到「報復」1,又似乎是一種「無可奈何」。如何減低「虛假舉報」的破壞力?怎樣才能達致具建設性的「社會監察」?這兩個問題,的確值得大家思考2。(漫畫:吳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倒轉來說,當權者對「投訴人」的封殺與報復,也值得注意。
2:可參閱2010年1月6日和2009年12月14日,思考與學習站長雜談 >《匿名控訴與網絡上的「挑釁文化」》與《部分有權者的野蠻邏輯》兩篇短文。

標籤: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

復活、寒食與清明雜談

每年初春後不久,就到「復活節」,意味太陽正式重臨大地、天氣回暖,晝長而夜短。而復活節的英文名稱 Easter,則是古代泛歐地區的春日與生育女神的名字。到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基督徒認為可以借之以紀念耶穌受難後的重生,於是把之正式定名「復活節」。於西方,以「蛋」象徵「復活」,不難理解,是取其「從『死』物變成『活』物」的意思。而初春的「兔子」1則象徵2「活潑、生育與生機」,取其蹦跳、好動與驚人繁衍能力的特質來比喻。

而「清明節」,則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它的前一日,就是「寒食節3。清明,是萬物既清且明之意。清明前後陰晴不定,總多雨絲零落,古人借之以寄祖先的親恩,逐立之為「禮拜祖先」的日子。而「寒食節」之起源,則始於春秋晉文公時代。話說公子重耳重新掌權後,忘記封賞功臣介之推介之推失望之餘,與母親避居山上。不久,晉文公醒覺,多次探問皆不得見。於是聽取愚策,以火燒山,欲逼他現身。後來,火是燒了,但人亦死了。晉文公悔不當初,於是下命令,從此於那一日不生火煮食,一律「寒食」。最後,民間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遂有清明節吃「寒食」之習俗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於西歐部分地區,在復活節期間,有送兔子給小朋友的習俗。
2:在歐洲,復活兔一般以野兔(Hares)而不是以穴兔(Rabbits)來象徵。前者耳朵較後者長,喜歡單獨於野外(而不作「穴居」)活動。附上的,是一隻可愛家兔的相片,她的名字叫「小可」,是「穴兔」的後代,僅供參考。
3寒食節於山西興起,至東漢末而盛極而衰。
4陳雲引諸多證據,說介之推的故事,並不可信。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