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假咨詢與偽反思

唸哲學時,老師推介存在主義代表沙特的《嘔吐》給筆者看。而跟大部分時下的年青人一樣,老師的推介是一件事,自己看不看卻是另一件事。最終的結果,是筆者祇粗略看了一遍,並記得當中曾述及主角昆丁(Roquentin)思維心理奇特,對周遭一切事物均感到一種莫名的厭惡,繼而嘔吐大作……。時至今日,套用個哲學用詞,筆者竟忽然「存在地」體驗到昆丁的感受。為甚麼呢?事緣是筆者近日實在愈來愈對周遭世界所發生的事物,感到難以想像及接受。社會上貧富影懸殊與不公義,不在話下。赤裸裸的無恥與貪婪,亦早已見怪不怪。但最令人倒胃的,卻原來是那些「虛偽的假裝」。比如說,明明自己一早已設定了民主進程的時間表與日程,但偏偏卻裝成想聽下大家的意見,然後一意孤行。臉上是「忍辱負重」,口裡是「顧全大局」。又比如說,明明個電視節目是「搞噱頭、抄外國穚」,叫幾個據稱「有錢、有專業、有學識」的人去「扮窮人」幾日,然後說成是甚麼「一種學習、一種體驗、一種反思」。卻不知生命與生活向來最莊嚴,他們這樣做,其實已經是一種「嬉戲」,也是一種對貧困者最沉重的「侮辱」。筆者自知無力抗衡歪風,故祇能作心理上的嘔吐。

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從「『靚』模困局」到現代職場

近年世界經濟形勢逆轉,大企業紛紛裁員及凍結開支。適逢網絡盛行、新媒體當道,商戶亦趁勢把宣傳預算縮小,慳得就慳,造就了「『靚』模」的奇軍突起。所謂「『靚』模」,指的其實是那些「身材不合正式模特兒標準,又缺乏正式訓練」的「年輕女模」。簡而言之,他們的特徵是:平、靚、正、搏。而當某些公司遇上需要「新鮮面孔」作宣傳推廣時,價錢便宜的「『靚』模」,自然就會是「最佳選擇」。表面上看,更是大家開心,各取所需。然而,問題卻在於「『靚』模」的心目中,究竟是怎樣想?她們真的「甘心」長時間做「廉價貸」嗎?答案當然是:不。最典型的想法,應該是希望提高了知名度後,可以把自己的身價提昇一點,直到與「名模」貼近,又或是借勢走進「藝壇」。但事實卻是,能真正這樣做的「『靚』模」,少之又少。而回到她們出現的起點,大部分商戶起用她們的原因,也祇是貪她們的「平、靚、正、搏」。當妳自以為「紅」了,可以叫價高些的時候,其實就正是新一批「『靚』模」,可以取代妳的時候。一代新人葬舊人,殘忍非常,妳出道時憑「零成本」取代人,今天其他人以相同方法去取代妳,但前後卻祇不過是幾年光景。而把這些撕殺得血肉糢糊的情景,放諸於現代職場去作分析,亦不過如是。以前大學生初畢業,大公司即以低價買入作「培訓」,待幾年後就讓他們升官發財,真正變成公司血肉的一部分。而現時大學生畢業後,入職人工卑微,雖然依然是事實,但幾年後可以「扶搖直上、升職加薪」的,卻竟是千萬中無一。換句話說,就是:你以為可以「蝕頭賺尾」,卻原來祇是「好夢」一場。

從蘇格拉底到黃子華

看罷黃子華的《愈大鑊,愈快樂》棟篤笑光碟,筆者再一次肯定黃子華的才華之餘,亦可斷言「黃式幽默」,非其他現時幾位當紅「個人獨腳秀」藝人所能比擬。雖然,在最近一次棟篤秀《嘩眾取寵》裡,黃子華曾笑稱,受著林海峰與詹瑞文二人的左右夾擊1。但心水清的觀眾一定明白,黃子華棟篤笑的最吸引處,是在於他說的內容,而不在於他的表演形式。筆者曾經說過,十年前的《拾下拾下》,已經是黃子華棟篤笑的高峰,而今番看畢他的《愈大鑊,愈快樂》後,則筆者更肯定,在演繹形式上,黃子華已肯定了自己的一套,再難突破。像半戲劇式的「自言自語」,我細個果陣,「阿強」的故事,想當年,我「阿媽」同我講,玩「歌詞」及「新事物」等。然而,在內容創作上而言,黃子華的「笑話」,則延續了他早年讀「哲學」時的生命,把思考融入於所見所聞,並把它們化作「棟篤笑」的形式與其他人分享。就簡單以《拾下拾下》、《冇炭用》、《兒童不宜》與《愈大鑊,愈快樂》四篇來說,四者對城市人(香港人)生活的蒼白與無聊指控,與及對現代人存活意義的嘲弄,都十分明顯。而當中對現代社會道德倫理的挖苦,更加是切中要害,手到拿來。這與「純搞笑」、「扮鬼扮馬」或「手舞足蹈」形式的個人表演,實不可同日而語。筆者唸哲學時,老師曾告訴筆者,哲學是始於對宇宙的驚訝,而歸結於發現人存活的意義。而唸哲學的人,又總會以自己的語言去作思考及表述。依上述所說,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說的,固然是哲學。但同樣也依上述所說,黃子華所說的,又何嘗不是哲學?大抵他們之間的不同,祇是黃子華用的是粵語,說的形式是「笑話」而矣。而撫心自問,於蘇格拉底的詰問法與黃子華的篤棟笑二者之間,從筆者自身吸取思維養份多少的角度而言,前者就甚至更不如後者。而作為說粵語的香港人,黃子華的「親切感」與「零距離」,亦不用多說。很多人都知道香港哲學界有個李天命,但筆者也是到了今天才覺悟,原來還有個黃子華。 而如果說,當代的哲學命題,是哲學如何能在不同的社會裡生根,那麼,黃子華的「粵語港式棟篤笑」,應該是一個精采的示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關於他們三人的比較,可參閱筆者對《是但嗡,求其大合唱》(DVD) 所寫的評論。(站長世界 > 史提反世界 > 史提反電影評論 2008/9/16)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遊走於人生悶局與股場之間

人到中年,前路渺茫,退路又被堵,才感到所謂的「中年危機」,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從前聽前輩說,男人到了三十五歲前後,要顯露鋒芒的,早就出頭。所謂一人得道,雞犬亦昇天。而經幾番轉折,來來回回,仍未見超昇的,前面如何光景,大抵都已經心裡有數。而當職場無望升遷,轉行又已經太遲時,在香港唯一可以做的,或許就祇能找些方法去麻醉自己。燈紅酒綠消費不起(或不慣),上山下海沒有精力,大吃大喝又怕肥,剩下來就是去玩「數字」。買馬、買六合彩,雖然等而下之,卻也聊勝於無。但股票甚麼的,一買一賣,短炒長抓,低買高賣,卻正合心意。特別是當看到那些價位無緣無故都會向上升時,心裡就更會傻笑。然而,等到手頭工作繁瑣緊迫,無暇守望股票價位上落時,卻又會忽然憔悴,明白甚麼也是「空歡喜一場」的道理。有寄託的,還好。定時定候,總有些事情須處理。比如:有養寵物的,定時定候就餵飼一下牠們。喜歡打機的,悶納起來,就打其直落。而沒有寄託的,則縱使家裡堆放著一大疊影音光碟也好,卻竟會連拿出來放落光碟盤播放的勇氣也沒有,生怕誤了佳人般。股場日日新鮮,但人生卻太漫長。不敢生仔,因為怕照顧。不打算自殺,因為驚辛苦。不想躲起來,因為怕悶……。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換傘理論與社會秩序、心理情緒

先試想像以下的情況,天忽然下起傾盤大雨,有人沒有帶備傘子,但卻盯準了餐廳外沒有人看守的「雨傘桶」,並從中挑選了一把傘子帶走。被偷走了傘子的人後來發現,自己的雨傘竟不翼而飛,於是,基於即時需要,隨手拿了另一把傘子走。過程持續,無論途中是否有人堅持「不取他人的雨傘作補償」,始終都會有「無辜的人」要空手離開,變成「落湯雞」。而把這個理論應用於社會秩序上,就是一開始有人趁亂偷走了別人的財富。而被偷走財富的,由於「不甘心」,於是又偷走了另外的人的資產。之後,情況持續,半個社會變成了「盜賊」的天堂。然而,在每個這樣「盜賊」的心目中,卻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別人的「加害者」,祇會認定自己是「被害人」,並且繼續憤憤不平,一心祇想著自己「曾被偷走」的東西。筆者姑且把這個理論稱為「換傘理論」。這個理論的最特別處,是指出:若一開始時,「雨傘桶」是被有效監管的話,整個「換傘」過程,根本就不會出現。而另一個可能,是:假若社會沒有出現第一個「盜賊」,那麼,社會上的第二、第三個所謂的「盜賊」,亦無從出現。前者提示政府在社會上的監管角色,後者強調教育的教化與道德培養功能,二者都值得所有人思考。

而從心理情緒的角度,第一個被人偷走傘子的人,一定會滿肚氣。而第二個、第三個亦會感到無辜。換句話說,除了那人首先偷走他人傘子的人,可能會感到「愉快」外,其他人的「負面情緒」,都會在滾動及強化過程之中。因此,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實在需要自覺,別因一時之方便(或愉快),激起整個社會負面情緒的漣漪。

發揮同儕互助的力量

潮流喜歡分享勵志故事,筆者在此,也跟大家分享一個多年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話說多年前,在會考前夕,筆者所就讀的中學的地理科老師突然患上急病入院。沒法完成最後的十幾個教節之餘,連早前替我們訂下的「操練」大計也沒法執行,更惶論幫我們做「模擬考試」了。糟糕的是,由於代課的是新老師,又是「臨危受命」,故對我們的學習進度掌握欠準繩,也就愛莫能助。

形勢急轉直下之際,班長決定找一眾同學共同商議對策。

會議結果是大家決定發動共同的「正面力量」,各自透過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到不同的學校尋找地理科相關的筆記和資料,請代課老師作整合,然後再一起研習和分享結果……。

是次同儕互相幫助、自救的結果,出乎意料地好。十五個同學裡,有五個地理科的成績達「良」級或以上,餘下的全部合格。遠比我們最初估計的好。而自那次後,我們那一班的同學,關係也更密切,持續互相照顧,一直到現時仍有定期見面。

以上的故事想告訴大家甚麼道理,相信大家也很清楚,不用再多說。至於想進一步了解在工作環境裡互相幫助的好處,那自己就要自己再想想,或找書看看了。

賽規主導一切的年代 (加強版)

(原文刊於2009年9月14日 《教協報》第3頁〈教育評論〉)

以前打比賽,教練總會說,盡了力,享受過那箇中的感受,贏輸都已經變得無關重要。而時至今日,經驗老到的教練都會告訴你,要望著賽規的設置來打,贏了,不代表你意志、技術、條件優於對方;輸了,則可能是因為你不了解「遊戲規則及其盲點」,跟個人的質素與比賽表現,無甚關係。日子一久,打「比賽」就竟變成了打「賽規」,勝出的一方,會感覺麻木,毫不雀躍;但輸的一方,卻會忿忿不平。原因是,所謂「贏」家擁有的,祇是「空洞的勝利」,不見得特別光采;但所謂「輸」家所耗費掉的,卻是汗水與尊嚴。而這種分析用於時下香港的職場與考試制度上,也同樣合適。

先說香港的職場風氣。時下西方的「管理主義」氾濫,員工每年要自我申報「業績」的遊戲玩法,隨處可見。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變成了「遊戲」高手。套用現時電玩遊戲的術語,就是有「分」、有「獎」、有「武器」取的地方,大家都「一窩蜂」拿著「攻略」去鑽研,但到頭來,整體分數確實是高了,但卻失掉了原先玩遊戲的趣味。筆者於此,無意否定「現有玩法」的合理性,亦肯定它具有一定的作用與功能,但歷史的吊詭永遠卻在於扭曲、異化與逆轉,令很多原意美好的東西變成「合理地『不合理』」。舉個例說,筆者有朋友於香港的某間大學裡任教,近月需要申報他自己於過去兩年內的工作表現,當中並涉及「與學生關係」一欄。朋友於是直言自己與學生關係良好。誰料他學校的回覆卻是:沒有充分的證據作支持。哈!難怪朋友事後自嘲地說,下次無論他與學生閒聊或吃飯也好,好歹也得拍張合張、填張會面紀錄,以作存檔了。

那麼,香港考試制度方面又如何呢?筆者在此,再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話說多年前,像今天一樣,香港也正在進行教育改革,而當中又涉及某些科在考試方法上的改變。筆者那時跟同事,一起出席了一個有關方面所舉辦的研究會。席間一位同工問主持,在升學競爭的壓力下,當時的那種改法,學生到底有何得益?新轉變如何能確保香港整體學生的學業水平?又怎樣能阻止學生墮入當時才剛出現的考試「高分低能」式操練陷阱裡?當時主持就答,任何篩選性考試的形式一旦確立,針對考試模式而出現的操練,就必定在所難免,所以「高分」幾時都會出現,但當中有幾多個是「低能」的,則視乎社會及學校怎配合。誰料?事隔多年,教改仍在進行中,但市面卻比從前出現了更多的公開考試「名師」,專門製造考試神話,風潮所及,就竟然連名校精英亦不能倖免,紛紛報讀各種「奪A班」。最終導致「更高分、更低能」之餘,也令現時連會考及高考成績的分數,亦已不能準確反映出一個學生的真正能力。原以為會考、高考分數高的,入到大學,成績應該繼續領先,但偏偏事實並非如此。

平心而論,任何賽規設定的原意,都應該是希望比賽進行得更妥當及更合理。現在新高中學制正式推行,筆者在此寄望它真的能像政府宣傳片裡所說的一樣,為香港社會的未來,締造出一批又一批腦筋靈活多變的精英。

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共時與預知

英國奇人戴倫布朗(Darren Brown)不久前在電視鏡頭前,即場估中國家博彩公司搞珠結果,並於事後解釋當中所謂的「原理」。有評論說他是靠「剪接技巧」,亦有人對於他的解釋,嗤之以鼻,認為不值一晒。但筆者很久前看他在電視節目中表演,就已經覺得,他反而應該是屬於那些「擁有異能卻扮成是『魔術師』的一族」。而他今次所說的解釋,筆者於此亦補充些少。一,若果他說解釋時是真心的,他借用的所謂「群眾智慧」,正確一點說,應該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二,而他強調叫眾人用的「平常心」,用準確一點的字眼,則應該叫「非功利心」(Dis-interested Mind) 。筆者幾年前修習「科學遙感」(Controlled Remote Viewing) ,導師也就是透過上述兩項去令筆者及一眾同學,展示出令人吃驚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與「預知能力」(Pre-cognition)。世界之奧妙,又豈是學者或數學家的一、兩句說話,所能概括或抹殺?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912/4/e6sd.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mxua_V1AcM&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bkjtzXn5M&feature=related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從品牌到生活

朋友托筆者往圓方IWC品牌門市代換電蕊,誰料此行卻泛起了筆者一向簡樸平實生活的漣漪。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衣著用品除剛出道的幾年間,較為緊貼社會的品味潮流外,往後至今都躬身節檢,甚少購買昂貴貨品。一來,性格使然,覺得沒有此必要;二來,自己所生活的圈子,所接觸到的人,亦無此習慣,故欲奢侈也好,亦難有好的學習對象。然而,朋友從事市場推廣,渾身裝潢是必須,滿身掛滿名牌,亦屬必要。今番托筆者代行幾步往換電蕊,亦全因筆者上下班時的方便。但話雖如此,筆者雖早知IWC是富貴品牌,亦知名牌每每以原裝、原廠、原地為賣點,但跟著的事情卻始終有點出乎筆者的意料。話說,筆者一踏進店內,衣著光鮮的服務員即邀請筆者坐下,然後著筆者填寫表格,寫下自己的姓名、電話、電郵及所需的服務。之後,服務員再回覆,須再等約八個工作天,才會獲得公司的正式報價及回覆1。待我決定正式接受後,將把手錶送回原廠更換電蕊,一、兩個月後,即可取回。筆者於此心頭一震,驚訝現代資本主義底下的世界品牌遊戲的極緻玲瓏,無微不至,玩盡現代人追求名牌的心理。然後,筆者忽然又覺得,追逐名牌的人的確幾可悲,部分以自己日夜辛勞的血汗去換取一些虛無飄渺的「虛榮感」,並以為從此就可以得到他人的注視與認同,洗脫「貧窮」的罪名。筆者的老師以前曾跟筆者說:要應付生存的需要,容易;要解決心靈的渴求,則困難。現代人雖然營營役役,但說到底,衣食與生存早已無憂。然而,普遍的心理要求,像:渴望別人向自己行注目禮,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等,於高速發展的物質社會裡,偏偏卻愈來愈困難。而把這些失落感成功地移情到消費及品牌上,或許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傾銷術最成功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結果是等了七個工作天,共10日,報價是港幣2900元正。

2009年9月7日星期一

舞者心目中的《神雕俠侶》〔評《神雕俠侶》(舞劇) 〕

筆者一向附庸風雅,喜歡舞台藝術,無論默劇、棟篤笑、幽默劇、話劇、音樂劇或歌劇也好,祇要時間許可,久不久都會找時間欣賞1。特別是那些誇媒體的創作,筆者對於那些編劇跟導演的手法、意念和形式轉換,特別好奇。所以,幾個月前一看到《神雕俠侶》舞劇的海報推出時,就已經心癢癢的想知道,編舞者如何能將四大冊、十多廿萬字的原著搬上舞台,並化成舞蹈,讓舞蹈員去演繹。比如說,怎交代楊過的斷手呢?又怎樣演繹楊過的癡、狂及執著呢?誰料,今晚能一次過將上述所有的問題解答。《神雕俠侶》舞劇(下簡稱《神》劇)以簡約但富變化的舞台作背景,主調幽怨,色澤則艷麗。當中燈光效果,自然須記一功,能把台下所有觀眾的視線集中到應有的地方去。服裝方面,也是以簡約及方便舞動的設計為主,但頗能勾劃每個人的身份,像裘千尺出場雖不多,但她的襤褸服飾與駭人化妝,卻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道具方面,除了用硬件舞台擺設,布料及紙張的應用,也算有神來之筆。就像一幕幕借撕碎不同顏色的紙張去反映舞者情緒上的崩潰,也令人覺得特別。而用血紅長布象徵血漬及斷臂,借白色長條去襯托出小龍女的飄逸輕盈,亦意念統一,易於明白。舞蹈善於表達情緒變化,而現代舞則精於運用舞蹈員的整個身體。《神》劇在舞蹈編排上值得欣賞的地方,是編舞者經過之前幾次把東方名著改編後,已經能把東方的肢體語言,巧妙圓熟地融入以西方形體為主軸的現代舞的表現技巧上,像融入太極拳的盤旋肢體動作,仿照詠春黐手的套路,某些與粵劇動作源出一轍的舉步、跳躍與翻騰等,都用得恰到好處,與原先現代舞的技巧水乳交融。《神》劇分成十三幕,以《相殘》一幕始,以《俠侶》一幕終。由武氏兄弟相鬥,至郭芙砍掉楊過手臂為全劇起點,然後以縱橫交錯的情緒記憶作轉合,至楊過、小龍女血戰金輪法王,成就神雕俠侶告終。然而,與其說《神》劇是以舞蹈形式去演繹金庸小說,倒不如說是編舞者與導演如何透過自己對原著《神雕俠侶》的印象、感覺,以純舞蹈及音樂的形式,去重現《神》的精髓。是以,雖說是「『神雕』俠侶」,但原著裡的「神雕」卻偏偏沒有出現。而若干原著重要的情節,亦僅以寥寥幾十字的字幕去交代。當然,舞台上舞者的舞功,也是令人欣慰與喜悅的。幾位主角的舞技,固然絕頂。但像演出裘千尺、甄志丙和「小楊過」等人的舞蹈員,也跳得精采,就實在是錦上添花,令人喜上加喜。筆者雖然從沒有直接在外國地方欣賞過其他劇團的類似表演,但單憑欣賞此劇與閒時觀看相關的影音資料,筆者於此亦足可以說,「香港舞蹈團」諸位舞蹈員的舞蹈技巧與表演造詣,與任何其它地區的舞蹈員比較,也絕不會遜色。還值得一提的,還有《神》劇的音樂,能做到與原著神髓及舞台上的表演相得益彰,達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筆者另一篇舞評,可見於「舊有雜談」裡的〈邢亮的尼金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