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談梁振英競選特首的優勢

下屆香港特首競選進入關鍵階段,梁振英唐英年的兩雄之爭,亦變得明確起來。坊間評論,各有立場、喜好。而怎樣才能成為「合格特首」的條件,亦各有各的觀點。作為無資格直接投票選特首的市民1,筆者最初是支持唐英年的。但眼見唐英年講多錯多、矯揉造作,「急於向北京表示忠誠之餘,又有等侍『黃袍加身』之意」,筆者現在祇能對之厭棄。而於筆者眼中,另一候選人梁振英,則有以下的優勢:

一) 誠意:梁振英性格沉實,但卻一早表明有意競選特首。競選時間表清晰,參選目標明確。正式宣佈參選時,既不忘「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也不忘「找各個領域的人站台」,給人感覺是做政治秀也好,好歹都叫做「認認真真」。反觀其主要對手悄悄搶先一日宣佈參選,實在相去甚遠。
二) 出身及成就:梁振英出身基層,於香港成長、讀書及取得成就。年紀輕輕已擔任英資大行的合夥人,並一路參與中國事務和香港回歸前後的多項公職。個人能力、魄力及人脈關係,都能給予香港人充分的信心及認同。
三) 相貌格調:中國人向來相信樣貌與格調。梁振英不算英俊,但他及其家人的相貌格調,都屬中上之選。這相對於其主要對手而言,更是優秀得多。
四) 不急於表現孝心:「恐共」及「仇共」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政治的特徵之一。但梁振英與中央關係良好之餘,卻從來沒有刻意表現其「孝心」的行動,盡顯其中立溫和的可敬可愛。但要知這卻是促成其主要對手「民望較低」的主因。
五) 行事及說話謹慎:成功的政治人物的最重要條件之一,是:謹言慎行。梁振英擔任公職多年,一直低調。而直到最近,他所的發言及處事,也仍是滴水不漏。這相對其主要對手,也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簡而言之,以到目前一刻的形勢和條件來看,筆者支持梁振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筆者是特首選舉中高等教育界選委的選民,幾次投票都祇是透過間選的方法,影響特首選舉的結果。

標籤: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實而不華、永遠盡力做好自己角色的許冠英

相信所有在七、八十年代成長的香港人,都一定認識許冠英先生。許冠英先生(1946-2011),能歌善舞,懂得作曲、填詞、唱歌、演戲,是許氏兄弟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然而,他的才華,卻沒有人能否定。像《無情夜冷風》和《夜雨聲》這兩首曲、詞、唱都由他一手包辦的傑作,就非一般作曲機器或凡夫俗子所能寫得出來。許冠英的唱腔獨特,總在不經意之餘帶點憂鬱。而曲詞中的溫婉艷麗,亦充分反映出許冠英先生對愛情的渴望。除此以外,許冠英先生也能演,所飾演的角色雖大部分以憨直的小人物為主,但他演來卻總別豎一幟,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絕對是一等一的喜劇演員。像許氏兄弟全盛時期的《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之後的《發錢寒》、《錢作怪》、《八彩林亞珍》、《殭屍先生》、《花田喜事》,和較近期的《我要做Model》等,假若沒有了他,就一定失掉很多喜劇的化學效果。說起來,筆者好像從來也沒有聽過有人是討厭許冠英先生的。他的憨直、善良,似乎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還記得有一回,筆者在何文田窩打老道一間茶餐廳裡看到他,他就正在跟一眾街坊有說有笑,而在他走後,則個個都仍是對他有讚冇彈。更甚者,由於那幾年傳媒報導過他剛失戀,又想結婚,街坊更有說要介紹女朋友給他呢!但估不到,他這樣「年輕」就走了。在此,祇能祝他一路好走。再見了,雞泡!香港人會記得你帶給大家的歡樂,也會永遠懷念你。R.I.P.

無情夜冷風 /夜雨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CouRvVjH2s&feature=related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8%B1%E5%86%A0%E8%8B%B1

標籤:

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

「二零一一年區議會選舉」選後雜評

二零一一年區議會選舉落幕,建制派大勝,泛民潰不成軍,投票率雖高,但往昔泛民與建制派的六四得票比例不再。一般分析認定是由於他們的地區工作扎實,選舉滲透動員能力更高,和得到國家機器發動鐵票的協助所促成。但衡平而論,從「推拉效應」去分析,泛民分裂與「自以為是」,卻也實在送走了不少選票。況且,從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喜歡「沉默寡言、實事求是」的角度去分析,建制派大部分參選者的形象,均謙卑恭遜,這的確能夠打動為數眾多的傳統長者與基層。再者,建制派從來不乏資源「派糖」。泛民儘管說甚麼「不靠派福利」去爭取選民支持,以「蛇齋餅粽」來低貶對手,但「雞髀打人牙骱軟」卻是鐵一般的事實,你不肯做或做不來,就別怪選民勢利。所以,建制派勝是意料中事,但大勝,部分卻是拜泛民所賜。

再說部分泛民的「自以為是」。公民黨高高在上,以「香港法治精神與價值」的捍衛者自居,跟地區民生的鎖碎事務,風馬牛不相及。這再加上「外傭案」及「港珠澳大橋環評案」,未投票已輸了大半。至於「社民連」與「人民力量」。他們去年在展開部署選舉時分裂,兩大潑婦公然罵街,醜態畢露,自然也很難獲得香港人的支持。而「人民力量」以為靠小小辯才和街頭技倆,就能夠狙擊對手,達致「票債票償」的效果,更是異想天開得來有點兒嬉。(於此,反而坊間傳聞是黃毓民為救兒子而替建制派出怪招,似乎更可信。) 至於今次全敗,更甚至連自己廿多年的區議會議席也輸掉的陶君行1,於選舉後辭掉社民連主席的職務,則屬意料中事。而他們兩黨領導人及其眾多年輕黨員在街頭的叫囂狂傲,依筆者看,亦早早替他們的區議會敗北作了一個預先張揚。

當然,「社民連」與「人民力量」,或許志不在此,祇是想借今次探水溫,計計明年立法會選舉可以靠「比例代表制」拿到多少個議席。然而,選舉是要經費的。但偏偏他們兩黨的籌款能力都較弱,到時他們會弄些甚麼出來,我們倒要拭目以待。 此外,倘若他們繼續彼此不協調,將來全港最偏激的選民的幾個百分比的票源,要分成兩家,亦很大機會令他們鬥個兩敗俱傷。

收筆之際,想起司徒華與李柱銘兩位香港民主運動先驅。前者儒學根基深厚,行事光明磊落,擇善固執;後者信奉基督,謙厚篤實,虛懷若谷。反觀現時的民主派,部分「望之不似人君」、部分張口時結結巴巴、部分猙獰惡相、部分表裡不一、部分偏激魯莽、部分持勢凌人。以為大聲等如有幹勁,以為暴力就是激情,卻都教人失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人說,陶君行總是欠缺了一點點的運氣。但筆者卻認為,陶君行欠缺的,是耐性。試想想若不是他三番四次轉黨,今天仍在民主黨內,現屆坐在立法會上的,就不會是甘乃威。而他若不是急於求成,與黃毓民決裂,論資排輩,下屆選立法會,他也是有希望的。但如今他卻連自己的區議會議席也保不住,試問明年他又可以從哪裡獲得再參選的本錢?更慘的是,傳媒對他落選的興趣,竟不及任亮憲。

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

可以預見的問題,教育當局應及早籌謀

一如所料,特首曾蔭權在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裡,對教育的新意及「積極性」均欠奉,政策亦不見得具「持續性」及「前瞻性」。除了多年來說過要爭取的「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改善學生語文能力」、「提升教師專業地位」和「降低師生比例」等範疇,他再無實質跟進與回應外,今次《施政報告》更突然用幾段、寥寥幾百字,提出要成立「國際廚藝學院」,和專為服務「非華語學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青年學院」,令筆者及很多教育界人士完全摸不著頭腦。

花費五億設立「國際廚藝學院」是否必要?

《施政報告》說,職業訓練局轄下的「中華廚藝學院」,在短短十年間已建立國際品牌,因此特首建議設立「國際廚藝學院」,同樣由職業訓練局負責管轄。但問題是職業訓練局的定位是甚麼?政府為甚麼要花費五億去興建一所新的院校,而不直接讓現在已經有相關課程的大學去籌辦?先不論「中華廚藝學院」是否真的如特首所說已經「蜚聲國際」,但它當年成立的原因,部分卻在於香港於中廚方面的訓練與資歷均缺乏認證,為鞏固香港「東方美食都會」的美譽而來。但現時香港幾所大學均已經設有酒店及旅遊學院,當中亦有涉及西廚的訓練,為甚麼今次不讓他們接手以產生「協同效應」?

新的「青年學院」是否違背政府近年的「共融、全納教育」取向?

表面看來,特區肯開辦一間專為服務「非華語學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青年學院」,為「弱勢」青年開拓出路,的確是德政。但倘若香港現時的教育體制在「融合」(Inclusion)與「全納」(Integration)方面是成功的,在「支援」方面是有效的,特區又何苦要多此一舉?因此,筆者覺得是否該成立新一間新的,並且能提供四百多個學額的「青年學院」反而不是問題所在,我們要思考的,是這間學院的出現,究竟是否已反映出香港現時教育體制或政策出現了問題?

明年「雙軌年」專上學額不足,政府該如何解決?

其實替一眾對將來躊躇滿志的青年謀出路,特區政府先要面對的,還有明年「雙軌年」的一關。根據2012/2013學年的統計數字,特區資助的院校將提供合共約30,300個大學一年級學額予新舊學制的中學畢業生,自資課程學額有6,800個,另再加上約37,400個副學士的學額,即共74,500個學額。然而,明年單是新學制文憑試的畢業生,卻已經有7.5萬,而舊學制的高考生,又有近4萬。按預測他們成績達要求及選擇升學的,至少有8萬人。換句話說,亦即有5,000至10,000個不足的學額,到時特區政府將如何解決呢?實在讓人狐疑。

結語

同樣源自「新學制」的,其實還有「新毅進」與「副學士先修」課程的入學資格與內容問題。要知,推行了十多年的「毅進」課程,明年將功成身退。但之後的「新毅進」課程,究竟實質內容是怎樣的,教育當局卻一直未有清晰交代。而與之有密切關係的「副學士先修」課程,該如何定位,亦令人相當不安。要知以往在中學會考裡表現未如理想的青年,不在少數,而「毅進」及「副學士先修」課程,就一直是他們繼續進修的途徑。但如今第一屆中學文憑試已近在眉睫,教育當局卻愛理不理,遲遲未公佈相關安排,恐怕到時祇會引起一遍不安與混亂。

(原文刊於11月9日《香港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