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星期二

從親子關係到父母學

人類成長的歷程,父母親的角色有幾重要?不用多說。因此,很多著名小學收生到最後關頭,要選擇的,始終還是父母。因此,時至今日,很多學校的「家教會」,都會定時舉辦「父母學」講座,直接培訓家長,讓家長能隨學生的腳步,同步成長。

親子關係,是自然流露和感性的。為人父母,以愛為基礎,透過日常生活及所安排的活動,跟子女一起去建立互信、親和及持久的關係。讓「家」成為一個「安樂窩」、「避風港」。而「父母」則成為子女人生最堅實的伙伴及支援者。

父母學,則是理性的規劃。父母之間要溝通與協調,共同訂定子女的願景及應對子女未來的各樣可能性。要在育兒培養工作上分工,制定管教時雙方的「一致性原則」及程序。並要守護某些二人之間共同相信的重要價值。

主打,當然是行為管理。父母要透過身教、說理和獎罰的方法,讓子女清晰明白那些是「理想」行為,可以保持;那些是「不良」行為,要戒絕。禮貌、社交及人際溝通模式,一般以「身教」為首要,表現合適的,應予以獎賞鼓勵。而生活作息規律,包括:零吃選擇、每週乃至每天的娛樂安排等,則應與子女,就不同階段與處境的「實際情況」,共同制定及遵守。

以上,主要是「生活管理」方面。學習方面,主要包括:做功課、興趣活動、閱讀習慣和視野培養。每天及每週的做功課時間,應該有一個「一致性」的安排,比如是:放學後,或晚餐前,要完成;中間,有幾多個小休或小吃等。

興趣活動的安排,要與學校上下課的規律,有機地配合。比如說,練習樂器的時間怎安排?參加朗誦或游泳比賽時,怎練習?每次練習多久和多少次?都要花些心思。

最後是閱讀習慣與視野培養。大量研究已清晰表明,閱讀有語言及思考培養等多方面的好處。怎樣設計一個「由淺入深,趣味與知識並重」的長線閱讀計劃給子女,一定要邊行邊摸索,並不時向前輩請教。而身教及開放性的態度,則是培養子女視野的最佳方法。父母本身樂於探索及思考世界,久不久全家一起去做些「探索式旅遊」,子女的視野又怎會短淺?(原文載於2020年3月28日  信報  教研天地 )


疫情教學

停課不停學!說甚麼學生能趁此機會獲得「難得的生活體驗」的話,雖屬空泛,但畢竟有些道理。一如兩星期前,筆者於手機上與同事分享過去半年的感受時,同事説:「這是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就學生角度而言,相信這也會是他們歷來上課最少,卻有最多切身感受及體會的一個學年。」

技術層次,網上學習方法,怎樣吸引學生,不是筆者強項,亦無甚可以分享。但生命教育與社會倫理,卻是筆者近年所專注的範疇,以下列出十三項,就疫情影響下的香港,給各位中小學的班主任及倫理科老師跟同學在平台分享就與交流。

1. 教育的意義是甚麼?學校、課室的意義又是甚麼?網上教學 可取代 面對面的教學嗎?有哪些部分可以?有哪些部分不可以?
2. 
人是大自然的支配者嗎?人是否可以憑喜好去吃世界上任何的生物?當中有没有限制?你會如何選擇?
3.  
誠實 為甚麼 能夠成為 一種普世認同的價值?隱瞞真相,或 拒絕交代事實,會為 社會及自己 帶來 什麼影響?應怎樣做?
4. 
金錢是否至上?做生意牟利有甚麼問題? 該如何評價 炒賣及囤積居奇  行為?
5. 
自律可靠 嗎?立法懲處 與自律 之間,該如何平衡?基礎是甚麼?
6. 
試分析資訊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你受資訊影響嗎? 如何 分辨真假新聞?你認為自己有否 選擇性 吸收資訊?又有否 有既定立場去尋找 對事件的結論?
7. 
有甚麼人際互助舆社區共享的故事 可分享?你做過甚麼好事嗎?在特殊情況下,獨善其身 是否可行或足夠?
8. 
有什麼說話想說給在 絕望邊緣中的朋友 聽?有什麼事可以為他們做?
9. 
相信有神嗎?是否相信因果報應?宗教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10. 
比較 不同人或不同社會 的不同做法,可以有什麼啟示?你覺得比較有意義嗎?為什麼?
11. 種族跟疫情,有沒有關係?你認為 今次世衛及各國政府的做法 合乎 人道嗎?就人道立場而言,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12. 該如何理解病毒散播者?可以埋怨他們嗎?該如何理解一場疫症?
13. 假如 自己 被隔離(甚至 最終 病逝),會留甚麼說話 給世界(/ 自己最珍惜的人)?這些說話為甚麼不在現在就說?(原載於2020年 3月6日 信報    教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