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命與運

命與運,是兩個不同但相關的概念。前者,是先天的福澤,較內在靜態;後者,是後天多種條件的變化,則較不受控制與飄忽。

本來,佛弟子不應多談命運,能努力修持,看破當中的原委便算。但現實卻是,人面對命運,總感到乏力與無助。年輕的,更會怨天尤人及感到憤憤不平,間接造成多種惡念與種子,為未來的惡果,埋下伏線。那麼,除了看破及抱著平常心外,「轉運」可以嗎?筆者個人認為不必亦不可。原因如下

一,除非你能完全否定「等價交換」的原則,否則,你一定想知道,「轉」從何來?又如何成為可能?用錢可以交換嗎?若可以,你可以付出多少。若不可以,把惡運轉給其他人,於理實不合,於心亦何忍?君不見很多法科師傅都有禍延後代的傳說嗎?而假若,所謂「轉」,其實祇是「先駛未來錢」,把自己的好運提早花光,那麼,「轉運」更是無甚積極意義與好處。

二,其實這才是重點。當你交上惡運時,你能保證在所謂尋找「轉運」的過程中,不會掉進更黑暗的深淵,或不會遇上專業騙徒?古語說:愈窮愈見鬼,禍不單打。本來的所謂惡運,還不過如此這般,但就是經你刻意追求的「轉一轉」,沒有最差祇有更差,到時怎辦?

我個人的做法,是說幾句就算,不怨天,不罵人,但求不在此時期再種下惡的種子,經已萬幸。能再體會些世間的因緣和合,則更佳。

特此分享!願妙善增長!阿彌陀佛!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可可 的故事

可可,也於上星期四(七月廿四日)走了!走時,史提反並不在家;而走時的樣子,則略帶痛苦。是年紀大的關係嗎?史提反並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可可於一年多前已呈老態,表現不大活躍之餘,呼喚他時總是懶洋洋的。然而,雖說這些日子,由於種種原因,史提反已較少陪伴他,但卻知他走前的生活,整體上仍算優悠愉快!

可可的故事,要由零七年,史提反家中飼養的另一隻兔子:「兔兔談起。那一年,愛犬囝囝走了,覺得兔兔孤單,在偶然之下,路過一間古怪小店,看到可愛的可可跟豆豆。於是,經過短暫的思量,就買了他們回家。之後不久,兔兔反而走了;而可可跟豆豆,就在史提反的糊裡糊塗下,誕下了幾條生命,亦即:小卡、小可與小米。

可可,也就是可可爸爸,性格隨和。除了會跟小卡有磨擦外,個性溫馴、貪吃。平時喜歡跟在豆豆後面,並向她撒嬌。年輕時,蹦蹦跳的樣子極其可愛,並久不久會跳上籠子的上面。毛髮長了,幫他整理,又會反抗……。

可可,也是眾多兔子第一隻拿去做絕育的。兩年多前,面頰又曾生過瘡,做過簡單手術。每次,或多或少,都曾令史提反擔心。如今,可可走了,史提反心裡反而平和。畢竟,多年前的一開始,已預算了這一日。現在要擔心的,反而應該是豆豆。自小跟可可恩愛並肩的今不可能習慣!

人家常說,寵物是上天借給主人的天使,期限一到,所有開心的記憶,都祇能成為過去!

可可,願你一路好走!踏上 生命的另一個階段! 而若真有來世、輪迴,史提反 願意跟你、小米、小可等,再一起生活,並好好相處!

阿彌陀佛!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小朋友是父母親行為的鏡子

筆者幼承庭訓,無不良嗜好,一切遁規蹈規。對人有禮貌,做事有責任。久而久之,仿佛一切理所當然。直至年多前,角色轉變,身為人父,才察覺父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其實並不單單來自言語的教導,而是來自他們的實踐。是身教,多於言教。

父母親都是老實人。父親脾氣雖壞,但「平生不作虧心事」,卻是他經常掛在口邊,且如實地實踐的一句話。母親心地善良,不懂巧言令色,不作非份之想。而且他們倆對子女也一直儘責。故此,筆者自忖,自己平素的思想言行,應該是自少年時代起耳濡目染的結果,也是心靈對父母親價值觀的再現和複製。

幾天前,在街上遇到一位小朋友,衣著新潮,髮型前衛。再細看他的父母,果然也是一樣。而久不久碰到一些性格或行為古怪的小朋友,再見其家長,亦多數發現他們亦同樣怪異。

一位當中學老師的朋友告訴我,他最怕遇上「失蹤家長」。這些家長一來很難聯絡,二來責任感偏低。更糟的,卻是他們的子女通常都擁有他們的陋習。有一回,由於他要處理校內一名頑劣學生霸佔同學財物的問題,於是要聯絡那位家長。誰料,經過幾番波折,見到那位家長時,他說的卻竟然是:「為甚麼別人帶財物回校引誘我的兒子,你不去處理,卻要見我及懲罰我的兒子?」

朋友又說,小朋友其實是父母親言行的一面鏡子。有愛心的小朋友,通常都有一雙或一位有愛心的父母。有禮貌的小朋友,通常亦有一雙有禮貌的家長。而一般來說,怪獸學生背後,就是怪獸家長。

筆者於是順道向他請教家長之道。他說:父母之道,其實說難,很難,但說易,也很易。先做好自己,凡事盡力盡責,絕不諉過於人。對人有禮貌,對自己有要求。遇事冷靜從容,對他人心存敬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珍惜友誼,凡事感恩……

那豈不是很難?我說。

他於是答:其實現今世代的學生問題,有一大半都源自成人世界。特別是來自家長的一些「不恰當」要求或期望。比如:自己冇禮貌及冇責任感,卻期望子女溫文盡責。

聽罷,筆者反思良久。

(原文刊於2014627 星島日報「師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