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從高官問責制到人文教育

這個多星期,香港經歷了回歸以來,其中一幕最滑稽的政治失誤。先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長期(坐井)失聰後,遇上反對聲音,見過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後,忽然覺悟,然後違反香港政府多年來的審慎理財原則,向全港十八歲以上「永久性居民」派發六千元,再繼而說這才是積極回應市民的需要,並推翻之前自己說,派錢會「推高通脹」之言論。結果是大部分市民祇覺忽然多了一筆「應有的『橫財』」,正計劃如何把之花掉。而另一邊廂,無份領取這筆款項的「新來港人士」,則認為被歧視,並與部分「本土主義者」引發言論戰。但無論結果如何,有一點卻可以肯定的,就是:從此香港政府管治威信蕩然無存,日後接捧的財政司司長,將面對更大的財務籌劃困難,令政府的弱勢加劇。

說坦白,依筆者所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番進退失據,絕非單由香港政治形勢所促成,而是他自己於小圈子內的「自以為是」所致。而假若說當年梁錦松所謂的「偷步買車」,也要承擔政治責任辭職;那麼,今回曾俊華一手製造出來的亂局,就更應該透過他的辭職來解決。坊間部分人竊竊私語謂,財政司司長今次派錢,大部分人均心中暗喜,故實在不必要辭職。筆者則更強調,財政司司長的政治問責方向,應是審慎理財,應付香港日後的持續發展,在「預算案」發表「前」(而不是「後」) 就既定原則,虛心接納市民的意見,並平衡各方不同的訴求與利益。

至於坊間又有人,列舉「反對『新來港人士』有資格領取六千元」的十大理由,依筆者看,則歸納起來,不外乎是「有功者留飯留送,無功者飯送不留」,認為這會「養懶人」,再加「非我族類」等「排『外』」的元素而矣。但他們卻不知世界上大部分政府的福利政策,均以法理為基礎,扶弱濟貧,以「整體長線利益」為依歸,而從不作錙錙計較。就以早年較多香港人移民的加拿大為例,其國民福利與保障之全面,就讓香港人咋舌,而亦讓不少已移民當地的香港人得益,但偏偏當地反對「新移民」提取福利的聲音卻不多。

其實現時的香港人重視眼前利益,可以理解。庸官治港,無理、無心、無力,一而再,再而三。既缺乏長線規劃眼光,又事事揣摩上頭想法。祇恨香港教育多年來,亦陷死胡同,條目及花款多多,但偏偏人文眼光與質素欠奉。亞洲電視播《香港百人》,第一集以「特首第一人:董建華」為賣點,內容多有讚頌董建華之語。而事隔數載,再看眼前的特首曾蔭權,便更知「有心建立香港者」與「做好呢份工者」的分別。而再看久不久曾蔭權訪京時在鏡頭前出現的窘態,就更覺香港的前途似「咁」。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