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

香港中產幼童 升小故事

能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一個愉快的童年和給他們安排一間好的小學,似乎是所有香港中產家長的夢想。然而,後者對絕大部分的家長來說,卻同時是一場「夢魘」。

事實上,在筆者所認識的中產朋友中,包括那些自己的小朋友已身處名校的,又或者是已經從頂尖大學畢業的,對香港現時升小的這個「博彩」制度,都是「不知從何說起」。從來沒有人敢說自己是贏家,也沒有聽過人說這是「合情合理」。

個案反思

有人說,香港現時升小的「世襲」計分方法,令到大部分非名校出身的家長,感到「不公平」。這個,我同意。又有人說,現時以居住地方所屬區域去劃分的選校方法,令到資源緊絀的家長,搖頭輕嘆。這個,我也同意。但是否出身自名校的家長,以及居於名校網中的幼童,就一定能成功入讀到心儀的學校呢?以下幾個在香港的升小故事,值得細味,也值得我們反省。

朋友甲,身住九龍塘,出身名校,學生時代是活躍分子,早早加入舊生會,並積極參與學校的所有活動。她按意願替女兒報讀母校,結果「名落孫山」,要靠事後「叩門」,才保得住女兒的學位。

朋友乙,於教育界廣結人緣,也直接認識幾間名校的校長。面試前,甚至私訊對方尋求關照。結果呢?所申請的幾間,都無功而還。

朋友丙,也在教育界工作,討厭成為「怪獸家長」。他崇尚「順其自然」,並以其小朋友的能力、志趣,僅報讀了4間他所認同的小學。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全線敗北。

朋友丁的故事,更慘烈。他夫婦二人住在港島,均出身名校。那年他兒子報小學時,只久不久聽到他說,心情輕鬆。卻原來,直到最近我才知曉,他當年報的18間私立及直資學校,竟然全軍盡墨。最後是被派往一間他之前「並不認識」的學校。

以上的故事,說明了香港中產普遍對一般的官津學校,其實缺乏基本的信心,而其背後則是對香港整體教育的失去信任。這些年頭,較具知名度的私立、直資小學,每年都收45千份申請表。究竟是香港一般的中產家長喜歡「自尋煩惱」?還是香港的教育體制早已「不勝負荷」?相信大家心裏有數。(原文 載於2018- 9-28 《信報》〈教研陣地〉)


2018年9月10日星期一

中產幼童升小的無間地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子女的年幼時期,總應該是充滿喜悅的,然而,於香港的現實裡,有危機感的中產父母,很早就會發現,由其幼齡子女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除了原該有的育兒樂趣外,份量同樣重的,是伴隨其子女成長,縈繞不斷的各種升學考慮和準備。

低下階層,沒有話說,手停口停,想為子女多作準備,也捉襟見肘,於是祇可樂得一句「聽天由命」。甚麼升小玩法、面試班、興趣班,都一概不管,相信香港政府的安排,就可以了。

上流社會的玩法,又不一樣。他們祇要豪擲一筆「按金」及支付起每月高昂的學費,子女一跳進國際學校,就是另一個天地。

但偏偏知道世界艱難,曾受過教育好處,既相信「教育可創造人生」,又無力把子女送進國際學校的中產,卻會千方百計希望子女能留在香港的教育體制內,繼續保持階層優勢。

幾年前,一聽人說,某些幼稚園從低班起,替其學生報考國際公開試,會勃然大怒。但這幾年間,這些聽得多了,已變得毫無感覺。甚麼每星期上七八種興趣班,幾歲已周遊列國,亦屬事本平常。

卻原來低班下學期,才見真章,會忽然從家長組群中,傳來某某同學已搬進名校校網及領洗,另外某某又已取得某些證書及資格。而面試班,更是匪夷所思。上課教的,可以連普通成人也要思考良久才識答的「生活常識」,下課做的,是正常一、二年級,都不應該懂的數學、推理。為家長提供資訊的講座,可以有七八次。而針對各種私立、直資小學的模擬面試,則可以排滿整個暑假。

學校本身,當然更不能鬆懈。以九龍塘名校K記為例,低班下學期起,每天中英數常功課,是必然的。每週三次,成績計落總分的「記憶遊戲」,也全沒意外。幼童偶有失手,分數低於九十,會收到老師打來的「提示電話」,告訴你「養成每天溫習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筆者就聽過K記的一個學生討厭回校的故事。話說,有家長發現其子女不願回校,向學校查詢時,學校的回覆,竟是:「請讓你家中的工人姐姐送他回校,以斷絕他的倚賴!」試問這樣的一個答案,家長能反對嗎?(原文 載於201898   《信報》〈教研陣地〉)



2018年9月4日星期二

兩件小事

唸小學時,由於太平凡,所以沒法,也沒有給師友留下甚麼印象。但小學生涯,卻有兩件事,值得跟大家分享。第一件,是讀一年級時,於小息去洗手間期間,放在櫃桶裡的糖果,不翼而飛,自己嚎哭一場後,換來當時的班主任李老師的安慰,並贈予我另一些糖果。讓我當時的幼小心靈,不致留下創傷之餘,更化成一段溫暖的回憶。


第二件事,發生在小五時。那一年的夏天,有同學開始以小膠袋,注水後,就從課室往下拋,也就是所謂的「掟水彈」。結果情況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換來附近街坊無辜被弄濕,向校方投訴,周主任及羅主任要向街坊道歉之餘,更開始尋找真正「凶手」,弄得全校同學,人心惶惶。在此,我得向大家坦誠致歉,原因是當年的始作桶者,其實就是我。


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且匆匆幾十年亦過去了,然而它們卻造就了我兒時美好回憶的一部分。今年是母校50周年,遙想當年學校的一切,歷歷在目,彷彿是昨天!


(道慈佛社 張祝珊 第二小學 50周年校慶 紀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