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向自己生命負責」的心態應該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原文刊於2008年12月10日 《香港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


近幾個月一連幾宗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令到從事教育的筆者感觸良多。先是早前那位受過「輔導學」訓練的「機場特警」同門,抓住自己的祖母一起自殺;繼而是網絡上流傳著一位自稱「傷心人」的老師受到情緒困擾,有明顯的自殺傾向;最後是筆者的一位課堂實習學生,突然失掉教學的興趣與熱誠,打算退學。這適逢沒有四肢的「神奇力克」(Nick Vujicic)來港主持「Give up Get up 佈道會」及「奮鬥人生講座」,就更令筆者覺得香港的教育的確出現了大問題。究竟香港能否培養出像「神奇力克」般的,既堅強又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去「向自己生命負責」的硬漢子呢?

1. 有欠積極的文化邏輯

遇事退縮尋死,往消極的方向走,已經是壞事。但久不久從報章上看到的「帶埋一家大小一起『離開』」的新聞,其背後所傳遞的意識,就更壞。雖然久經西方思維訓練的人,都會認同「個體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原則。但偏偏現時在香港部份學校中所提倡的價值,卻不是這樣。筆者就聽過現時某些中學,就學生違規、犯錯的問題,推行過「集體負責制」。意思就是,祇要班中有某個同學犯事,就須全班一起受罰。這樣的懲罰邏輯,筆者不敢說是沒有道理,但從人性及文化的積極面來說,卻真的值得商榷。

2. 上樑不正下樑歪

話雖如此,也不是全部的傳統老智慧,都是不合時宜的。比如:「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身教」思維,就相當值得現時的香港人去反思及參考。舉個例,早前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於「雷曼兄弟迷你債券」事件上,輪流以「不同的理由」卸責,香港人從中可以學到的,就是「把責任推在其他人身上」的反應。又比如:口聲聲「事事關心」及提倡「社會責任」的巨型傳媒機構,一遇上金融海嘯,在仍有鉅大盈利的情況下,都堅決裁撤旗下的員工,這就向社會傳遞一個極壞的訊息。簡單一點去說,這就是遇上困難時,先找其他人去作犧牲。

3. 逃避家庭責任的家長

「家長往往是教師的敵人,而不是朋友。」這句話,於筆者來說,永遠有參考價值。說坦白,優質家長於香港不能說是沒有,而祇能說是太少。就像筆者的很多朋友一樣,無論外間的經濟條件有多壞,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支出,都絕不會手軟。祇是,這樣做就足夠了嗎?這尤其針對那些迷信會有「精華訓練班」可以讓他們子女於短時間內進行「大改造」的家長。這批家長的眼睛永遠祇會往外面看,辛勤工作去維持生計及整體的生活水平。對於子女,他們願意付出鈔票去把責任假手於人,然而,卻缺乏勇氣與時間去承擔起自己於家庭教育裡所應負的責任。

4. 結語

筆者深信,沒有外在社會條件及家庭配合的話,單憑教育體系本身的力量去改造學生,是很難發揮積極而完整的效果的。祇是,當社會持續被消極文化及惡劣經濟條件所「吞噬」;而基於視野的局限,大部分家長於現時又未能夠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時;餘下的教育環節是否就應該走遠些?老師自身是否應該更積極面對眼前的困難?為香港的未來一代豎立一個足可以參照的榜樣?與及開拓出一條更可行的出路?筆者深信教育界前輩的一句名言:「教育尊崇生命,與及締造對一切不合理事情的反抗。」願廣大教育界同工共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