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談獎迷心竅的天才

友人、《香港影評人協會》的曉龍君於其撰寫的《金陵十三釵》影評裡說:「導演張藝謀顯然嘗試塑造世間罕見的『美麗』的中國人。」曉龍君所言,當然是天才大導張藝謀拍攝這齣電影的其中的一個意圖,但依筆者看,張藝謀的目標,卻遠不在此。直接一點說,他是想憑藉所謂「史詩式場面」、「探討人性為主題」及「中國性」等元素,令他可以在世界各地奪取電影的獎項才對。

這其實也不難找出蛛絲螞蹟。張大導渴望拿到國際性電影大獎,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祇可惜的,是他幾番刻意,也幾番損手。而觀乎他找荷里活當紅影星基斯頓比爾做《金》片的男主角,配合歐美人士的「中國印象」去起用一個在片中戴瓜子帽、外觀近乎「傅滿州」的單眼皮男孩去擔當主要角色,又讓女角們於「走難」時仍化濃妝及穿著「會讓人行動不便」的旗袍,再加上電影情節內有好幾處間接突顯中國人的無知與幼稚,繼而針對很多電影獎項評審委員偏愛「戰爭」與「人性探討」的題材,於電影開場的十多廿分鐘裡大放「流彈」,就知他的「機關」,的確已經算盡,獎迷心竅。

然而,也值得一談的,是近年張藝謀的女人品味,似有「每況愈下」的趨勢。早年的鞏俐,是公認漂亮的女人。約十年前的章子怡,也是「很有味道」的類型。但從《滿城盡帶黃金甲》到現在,凡是他的所謂鉅製,女主角卻都總「不外如是」。赤裸裡地去說,就是在銀幕上,觀眾現時祇能看到一團團的白肉與媚俗,而再看不到丁點兒的嫵媚與風韻。而恰如電影《金》的潛主題 -「處女」與「大屁股」情結一樣,張大導這些年,的確讓人有「過度情色取向」與「跟時代脫節」的感覺。

幸好,張藝謀跟很多其他天才一樣,總有多於一個「可能」。於《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千里走單騎》和《山渣樹之戀》內的張藝謀,仍然令人敬畏與心動。而透過附圖上張藝謀的簽名,筆者看到的,也是他複雜多變的種種可能。願張大導終有一天能拍出能平衡多方面的佳作。

相關影評
http://blog.yahoo.com/_F367BNJ5JIKAULHLLSDZJOVP64/articles/590901

標籤:

2012年1月25日星期三

香港城邦自治與港式文化

陳雲教授的《香港城邦論》,除了有政治層次上的反省外,還可以有不少文化方面的聯想。以筆者自己的生活模式而言,的確「西不成,中也不就」,祇能算是「港式」。下面簡述一下。

先說語言,莫說其它外語,筆者連學了幾十年的英語也祇是「半桶水」。到酒吧消遺嗎?叫來叫去都是那一、兩款東西。看英語電影,若沒有字幕,就祇能聽懂七成。那普通話行嗎?也不行。看原裝國內劇集渾身不自在。跟人家用普通話交談,又不能準繩地表達。吃東西,純西餐吃不慣。日日中餐,又吃不消。每天早午晚選的,還是「港式套餐」居多。間中有「日本魚生」和「東南亞美食」,就最好。

生活節奏方面,既不像歐洲人的優游自在,也不像典型國內人般穩重,祇知每天都在衝刺,不懂得停下來。處事圓滑,無甚原則,效率為先。既不喜歡跟足程序與規舉,也不習慣講人情、攀關係。討論問題,點到即止,長篇大論,請勿擾我。大部頭文字的鉅著招架不來,動漫圖畫還可以。衣著方面,混合歐日韓,絲毫沒有不協調。娛樂呢?英美的資訊節目最合心水,日劇(特撮)則是至愛。有空會進戲院看不用動腦筋的喜劇,閒時會約一班朋友去唱下「卡拉ok」,有幾日假期就去短線旅行消遣。正宗歐陸的歌劇、芭蕾舞、管絃樂、搖滾或樂與怒,都不懂得如何欣賞。而像現時國內很喜歡的春節文藝綜合晚會,也可免則免。

最難捨棄的,則是香港的法治精神、清廉、言論自由、港幣、港式粵語、港式中文與繁體字。沒有犯法的事,都可以做。有廉政公署,各級官員及警察,都不敢亂來。每次旅行回來,最感興奮的,就是可以用港式粵語暢所欲言、花港幣和閱讀最喜愛的香港報紙和雜誌。雖說不喜歡無線電視,但罵得恨,卻愛得深。而且還有專為大眾締造「橫財夢」的香港賽馬會,每星期不入內光顧下,就會渾身不自在……。

如此看來,筆者是屬於香港的,既流著香港的血,也呼吸著香港的空氣。而香港人,也不必自卑,亦毋須自大。祇有每個香港人都做好自己,香港繼續發揮自己的獨特性,香港才是真正的香港。

相關文章
http://views-stephen-hk.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0.html

蔡東豪:〈因緣際會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30445

陳文鴻:〈族群矛盾陰謀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126/00184_011.html

趙善軒:〈香港的保守與排外
http://forum.ourradio.hk/redirect.php?tid=43221&goto=lastpost

沈旭暉:〈大熔爐與香港核心價值
http://babynet.com.hk/content/%E6%B2%88%E6%97%AD%E6%9A%89-%E5%A4%A7%E7%86%94%E7%88%90%E8%88%87%E9%A6%99%E6%B8%AF%E6%A0%B8%E5%BF%83%E5%83%B9%E5%80%BC

標籤: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從「次主權」到「城邦論」:讀陳雲《香港城邦論》

這幾天筆者於忙裡偷閒,揭過陳雲教授的書及在網上看過他的講座,才忽然發現他主張的「城邦論」,與年前沈旭暉教授所提出的「次主權」,有著異曲同功之妙。二者都嘗試替香港在中國眾多城市中尋找出自己的「位置」與「價值」。沈教授的「次主權」,在分析「菲律賓槍手脅持香港旅遊巴上人質事件」時提出,從《基本法》所賦予香港目前的政治、社會、經濟實權入手,突顯香港現時於國際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能發揮的作用,並藉此帶出香港對中國於國際政治佈局中的重要性,勉勵香港政府要「好自為之」,要充分實踐自己的價值。

而陳教授的「城邦論」,則發端自近年中共對香港事務的干涉日多、「香港人口成份的『日漸大陸化』」,而香港政府於多方面竟然無認真及長遠的政策去處理這些問題。陳教授從歷史出發,指出在《基本法》賦予香港人「高度自治」之前,香港已有近170年「名實俱全」的「城邦」歷史。而香港與中國的關係,亦應該是互相倚持、互惠互利,而不應是「一面倒」的「以大壓小」,或「大力干預」。更進一步說,應該是:能保持著其獨特「城邦」特性的香港,對香港本身固然有利,但對中國整體發展也更為有利才對。而香港發展民主和努力保護好自己的「治權」,則是香港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務。

綜合而論,「次主權」與「城邦論」二者的入手、分析角度和對焦,固然有所不同。前者,從國際政治著眼,強調香港的「獨立身份」,可以回饋中國的中央政府,屬客觀理性的勾劃陳述;後者,則「抗拒中共」的意識甚濃,深信香港能保持真正的「城邦式自治」,才算是「合理」和「盡了自己的本份」,帶有鼓吹革命的意圖。然而,從結論上看,二者卻並無分別,它們都同樣可以為「香港的(未來)角色」/「新香港」作理論基礎。

當然,香港人最終能否守護好我們的「次主權」,繼續做好我們的「城邦自治」,就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了。若像香港現時的官員般,完全不明白自己對「港人治港」的責任所在,祇懂向北京獻媚,冇事不向中央請示,政客缺乏視野,紛紛投「共」,民眾亢奮,「非理性」的程度飆昇,香港遲早「玩完」。 然而,話分兩頭,筆者卻相信,大部分香港人所嚮往的,是一個「高度自治」及「優質獨立」的香港,而不是一個「封閉/排外/自以為是」的香港。香港人所堅守的,畢竟是:法治、自由、平等與族群互相尊重等的普世價值。祇盼望在「一國兩制」下的中、港融合,是優質、雙贏和互補長短的,而不是對抗、雙輸和最終慘淡收場的。

還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城邦論》的前言〈放乾沼澤,還是殺滅鱷魚〉,「可讀性」非常高,盡顯陳雲風格與功架之餘,喻意深刻,值得所有香港人反思。

陳雲香港城邦論》 新書發佈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22UehVCjk

沈旭輝 談「次主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YHSi_84wPQ

曾瑞明: 一個封閉論述 - 讀陳雲香港城邦論》及陳雲fb上的回應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394.html

標籤:

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超神傳說》的啟示

二十多年前,日本推出了前田俊夫的情色漫畫及其同名改編的三級動畫電影《超神傳說*,震撼了那一代年青人的心靈。當中借「性」顯映出人類最深沉及無止境的「貪婪」。開首時又指出,「超神」無論於天界、人界或魔界出現也好,都祇能由該界別的眾生收拾。而故事後段卻指,「超神」之父乃「破壞之神」,要統一三界、重新建造「新天地」的首要條件,即在於「毀滅」與「破壞」。

這麼多年以來,筆者於此電影所說的道理,都似懂非懂,祇覺得它的畫面的確珣璨奪目。但這幾年,眼看世界由「地區實質有型戰爭」逐步轉型至「世界性經濟金融大戰」,「金權」結構愈益牢固,各國政府與各級官員愈來愈因循保守,財閥、富豪、金融界別裡的高層則愈來愈赤裸裸地貪婪,「富與貧」仿如「天堂與地獄」,多元價值消失,全民向錢看,卻忽然明白了《超神傳說》裡的深層意義起來。

混亂世代,「性失控」是重要的表徵之一。特別是處身於地獄、魔界、社會底層裡的人,於現實生活裡挫折多多,往往祇能沉溺於最原始本能的免費官能享受裡。據精神分析論的解釋,這是源於「個體的生命受壓,欲透過『生育』,生產出『更多的自己』去應付需要」的原故。而電影裡說的「超神」祇能由他所誕生的界別的眾生收拾,若套入「三界」即「社會三階層」的象徵去分析:天界,是社會上層,無憂無慮;人界,是平凡大多數,吃喝嫁娶;魔界,受慾望纏繞,永不滿足。那麼,引用馬克思的哲學術語去說,就是:「階層的『內部矛盾』,祇能透過他們自己的『內部』來解決。」而近年世界各地不少「官」與「富」二代均投入「社會改革」;中產及專業,陸續打破限制自身的框框;底層的勞工階層,則開始爭取自己的權益。電影預示的,或許就正是這些……。

那麼,「破壞之神」又隱喻甚麼呢?這個就更明顯。那是指出「要打破現時環環互扣的『舊世界規律』,靠的,也許就祇有『非理性』的『暴力』。」 甚麼理性、和平、正義,通通都用不著。

所以,誰說看動漫作品沒有益處?欠的,或許是你的功力與眼界。

相關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User:KOKUYO/%E5%B7%A5%E4%BD%9C%E5%8D%8038

* 一早已知道版本跟剪片的威力,卻原來香港版本的《超神傳說》,也是不完整的。幾經轉折,史提反要到約兩年前才看到一個「完整版」。

標籤: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父親的背影

去年起,父親多次進出醫院,史提反才猛然醒起父親的年紀已不小。到了年尾,醫院證實父親患上癌症,更提醒了史提反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也許已進入了倒數的階段。幸好,父親的身體一向也堅壯,年過八十,扶著拐杖,仍算健步如飛,上落一、兩層唐樓,完全沒有問題。祇希望他的病情,能持續向好。

說起來,史提反與父親的關係,其實一直都不大好。有近十年,更絕少往來。祇記得有一回,跟他在茶餐廳內偶遇,史提反緊張起來,跟他說了幾句閒話與問候後,就竟是一大遍沉默。

父親是個遠洋船程的海員,主要行走南半球澳洲附近的海域,負責機電工程的維修,是半個專業人士。但未退休前,卻要每隔幾個月,才回港見史提反及家人一次,每次更祇停留十多天,所以跟家人的關係,都不大親密。

父親其實是很痛惜史提反的。史提反年幼時,父親久不久就會拖著我的手到處逛。史提反那時愛吃罐餅,於是他每次回港時,都會帶兩罐餅乾給我獨個兒享用。史提反以前喜歡喝湯,於是他在家時,每次燒飯,都會先舀一大碗湯連湯料弄給我喝。有一回,他知道史提反想玩乒乓球,就走去買了一雙《紅雙喜》的球拍給我。又有一回,他知道史提反喜歡超人,就走去玩具鋪買了一個超人玩具。而於史提反弟弟出世的那年,父親又怕我悶,就更加向朋友拿了一隻狗回來給我玩,那隻就是「烏頭」;過了不久,又為我於家裡添置了一個水簇箱。一直到史提反讀大學,父親都仍然關心我,總千方百計找給籍口給我錢,怕我不夠花費。這些、這些,我都記得。

然而,史提反跟父親的感情,由始至終都不夠濃烈。我不大認識他之餘,他對我也陌生。正如我永遠沒法真正明白他,而他亦連我唸大學時是讀甚麼的也不知道。

父親出生的年代是個悲劇的年代。社會動盪,戰亂連綿,烽煙處處。祖父為了生活,到外地工作,怎料卻從此沒有回來。而祖母為了養活一家幾口,則對父親及他的弟妹,做了很多殘忍的決定,讓父親的心靈留下了不少的傷痕。因此,父親很怕祖母,性格也難於相處。一有空,就祇會抽煙和賭錢,年輕時喜歡流連在外,並跳得一身不錯的恰恰舞,屬那一代的「邊緣青年」。此外,父親脾氣也不好。一直到退休之前,對母親和幾位姊姊,都有動粗的陋習。

但這都成過去了。也或許是很久沒有真正相處,史提反近幾個月跟他的關係,遠比以前親密。原因之一,是父親的火氣,似收斂了不少。而原因之二,是父親似乎也知道,跟史提反的相處,是他現時所需的「天倫之樂」。這些年,由於他性格的古怪及難於捉摸,早已令他身邊的人卻步,每年過時過節的家族聚會,都已經沒有叫他了……。

現時的父親,就像小朋友。既沒有記性,也沒有耐性,脾氣飄忽。坐下不久,會打嗑睡。醫生吩咐他的,會鬧別扭。在沒有家人在旁時,更會躲起來抽煙。一切、一切,都像心理學家所描述般,由成人「返本」為「小朋友」,需要別人的「呵護」。

今天,陪父親往醫院檢查身體後,送他返家時目睹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年輕時唸朱自清的一篇文章。卻原來,「父親早已老去,能相處的時間」,也許真的不多了!


相關文章站長世界 > 舊日的足蹟 > 史提反故事http://www.stephen-hk.com/4/step/story.html

朱自清背影〉: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8/c3434.htm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閒話《天與地》

天與地》在國內遭「禁播」,反成了該劇自播出以來,最好的宣傳。平心而論,《天與地》無論從選角、編劇到拍攝,都屬港劇的上佳製作。於香港播放時收視不佳,純粹拜「師奶效應」及一貫以來香港收視的「女性觀眾」取向所影響,跟劇集本身的質素、編導功夫、或演員的演出,無直接關係。然而,此劇也仍是特別的。比如說:劇集一開始已經婚姻出軌的,是事業有成的葉梓恩(阿Yan,余詩曼飾),而不是慣常港劇預期的男人;對香港社會現狀(特別是對政治財經金融結構)有強烈的批判,又談及工會與工運;以「反建制及忠於自我」的搖滾樂精神為主題;述說幾位年輕人於「放棄理想」後的人生轉變;故事中涉及「人吃人」的橋段;觸及人性「偽善」、「自私自利」與「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的古怪邪惡本質;與及當中時空交錯的敘事手法等。

筆者其實沒有追看這劇,祇是聽年輕人說多了也順道看看,再在網上重溫。也才知道原來當中涉及頗多「年輕人成長中對『現實』的控訴」,故能引來不少「八、九十後」的共鳴。這尤其是劇中把幾位主角都描述成「有理想、有實力和有天份的」,年輕的觀眾一看,基於「投射心理」,就更容易「顧影自憐」及「對號入座」。

話說回來,看罷此劇也勾起筆者不少對人生的感慨。說坦白,筆者不是沒有埋怨過社會給自己的太少,但畢竟感謝社會給自己的成分仍較多。另外,筆者一直以來,縱使生活未如想像,也沒有噓唏過甚麼歲月催人、為世所逼,或「再見理想」。有的,祇是覺得劇集裡把生命的奮鬥描述得太容易。要知「現實的淒涼、恐怖,是儘管你心狠手辣、忘掉人性,你最終也極可能祇是庸庸碌碌。」更何況,無論劇中所涉及的音樂、藝術、財技、管理等造詣,都很視乎個人資質。正所謂「非關努力,事關天才!」像劇中幾位主角宋以朗(鼓佬,陳豪飾)、劉俊雄(黑仔,林保怡飾)、鄭振軒(Ronnie,黃德斌飾)和葉梓恩(阿Yan),人到中年,既能把外觀保持俊美,仍令身邊的人傾慕,又能把心念轉移,成為不同範疇的大器,根本就是「神話」。

最後,筆者不得不認錯的,是蓋棺定論,《天與地》是港劇近年的佳作。主題是:遺憾、愧疚、癡情、得不到與捨不得。寫劉俊雄的偽善、深沉、迷失、背叛、欺詐、機心、反覆及出賣自己,由正到邪,屬很立體及有血有肉的一個角色。寫他太太馬詠儀(Gina,陳芷菁飾)的「望夫成龍」,屬一針見血、刺中香港男人要害。寫他與鼓佬的「鏡子效果」、「一體兩面」、「既是友、又是敵」、「既相知、又顧忌」的關係,淋漓盡至。寫他與江兆泉(劉丹飾)的師徒關係,雖有「知遇」之恩,但卻「道不同」。而寫翁卓桐(邵美琪飾)的富貴、單純與「無知」,則屬神來之筆。就連寫配角雷耀彬(張國強飾)的「港式生存、奮鬥、爭扎與無奈」,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在全劇最尾的一集裡,幾位主角再次攜手站到台上去唱出由故友作曲、他們自己填詞的《年少無知》,與及劉俊雄出於原始善良反應撲出馬路勇救小童兩幕,更是全劇(思想、意念)最佳的註腳。而它的片尾曲《年少無知》,也是一首難得令人聽後動容的作品。

劇中金句重溫:
http://www.mydcc.hk/message/detail/84c9667a-a608-4e61-a111-6e1b8869675b?appid=2012010217572823242341402#app_2012010217572823242341402

關於在危急情況下「吃掉同伴」的種種思考與想法,值得參考的書籍:
薩伯:《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