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統計學上的傻瓜標準

不知何故,自多年前起,筆者一聽到甚麼全球(或全港)乜乜平均數字、次數一類的報告,都會狂笑至噴飯。較近的一次,是去年一次「全球性生活調查」,說甚麼香港人每年平均祇做愛82次及15分鐘,低於全球平均數103次及18分鐘。先勿論,這些統計數字是否客觀、準確,筆者要問的反而是,就算看到數字的你和我,是低於所謂的標準又如何?決定增加次數去?抑或是決定做些賽程檢討,務求達標?(而問題也在於,就算你追到了上回的標準,但由於你與其他人的進步與改變,下次更新的平均數值又會提昇,如此循環不絕,至死方休。)而於筆者看來,這樣做的話,無疑跟一個人原先好地地活著,卻突然想吃補品補下,怎知一吃之下,身體卻反而不適起來般好笑。(情況倒像,澳門政府前幾年好端端推行「學童飲牛奶計劃」,以為好心,結果牛奶出事,多名學童反而因此串上腎石。)又舉個例,倘若有一天,有一個研究數字說,原來世界上的人,平均1日會蠢1次,而每次的平均損失是15美元,那你會跟「標準」去做嗎?當然,筆者深信更多人看這些數字時,是會抱著一種比較的心態,比平均數字為佳的,會沾沾自喜,較平均數字差的,則會暗自失落。但這值得嗎?統計數字,除非樣本來源可靠,數字整齊平均,否則向來就帶有誤導成份。比方說:以膚色種族而言,全球現時屬黃種亞洲人的人口數量最多,但就這代表黃皮膚的人類才是合標準及「正常」嗎?而社會統計,本來亦祇是反映某特定時空的社會數值單位,僅供參考,既不應亦不必帶有對相關現象的「干預力」。望各位網友謹記、謹記!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