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駝羊和駱馬

駝羊(Alpaca)和駱馬(Llama),是兩種原產地在南美洲安底斯山脈一帶,外型有點相似,卻其實不同的動物。

前者,功能近似我們認識的羊,古印加人貪其毛裘輕軟,可造毛衫,飼之以取其皮毛,卻不會以之載物。

後者,亦即:草泥馬,功能近似我們認識的驢,古印加人以之負重,而其皮毛粗硬,則可做毛刷或地氈。

然而,卻不知為甚麼,無論大陸或台灣,卻喜歡把牠們混為一談,或簡單以大、小區分之。特別是前者,更譯之為羊駝,違反中文以功能特質置前,本質特性置後的造詞習慣,即如:雪車、花豹、水槍等。而把之稱作草泥馬,更是缺乏認知與考證的結果,令人搖頭輕嘆。


中國瑞獸之獅子與麒麟

中國傳統獅子造型,通常是一對分左右,用以守墓或鎮宅。又一般以其中一隻前爪弄玉珠的,為雄獅;而以一隻前爪弄著小獅的,為雌獅。這其實並不符合真正獅子「以鬃毛辨雌雄」的外觀特性。唯查考,「獅子」隨佛教傳入之初,漢族未見過其真實樣貌,工匠遂以想像力填補當中的空間所致。

其實麒麟的情況,也差不多。從文字考據,麟麟二字均從鹿字旁,應是上古時期的有角動物,與鹿類似,但型態上卻不完全一樣。但後期創作,加以圖騰等效應,卻把之化成獨角、有鱗片、四足單蹄。其後,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竟又由於缺乏準確認知,發生過誤把長頸鹿認作「麒麟」之事 云云。

其實,現時在非洲的大草原上,類似中國人式的「四不像」動物,多的是。而由此觀之,中國瑞獸之雛型,應該都源自真實存在過的生物,祇是時移世易,再加上工匠的主觀創作才化成今天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