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星期五

大學校園內的「小狗懶擦鞋」!

早前兩間大學的學生會會長,分別被拍下用粗口辱罵同學片段,及在面書戶口內留下粗卑語句,正好反映「粗口文化」已經在大學校園內生根,與一般人心目中大學校園乾乾淨淨的印象,大相逕庭。而事實是,在現時的校園裡,說髒話的,亦不止於學生,較年輕一輩的教授和講師,私下亦然。本文先略說這種現象背後的成因,再從學術角度分析「說粗口」的消閒意義,好讓大眾釋懷,毋庸大驚小怪。

多年前與港大中文系前輩閒聊。教授妙語連珠,說地道粗口,音韻鏗鏘,要說得好,非要對粵語九聲下一番功夫不可。並暗示自己跟同學聚舊,都會偶爾使用。強調祇要用得其所,實在無傷大雅,不必深責。筆者當時資歷淺,說話祇懂拘泥莊重,聽罷祇覺舒了一口氣。也確認了嶺南文化中,「粗口文化」實在佔一席位,乃至於在高級知識份子的日常生活中,亦不能免。那時於校園內之所以聽不到,祇是當時較拘謹的文化氣氛使然。

到了十多年前,網台的清談及時事節目興起,相當部分參與其中的知名及公共知識份子,痛斥時弊,慷慨激昂時,「粗口」通常隨之而來。特別是對現時就讀大學一輩有相當影響力的黃毓民,節目點擊率,更幾乎跟他在節目內的「粗口」量成正比。試問在如此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時下的大學生說話時又怎會不坦蕩蕩?

其實大家亦不妨從「消閒」的角度看「粗口文化」。學者葉智魁曾列出幾種「消閒」的意義。以下簡單分析之,以結束本文。階層象徵:現時大學生說粗口,或多或少,反映他們的出身,亦暗示他們認為縱然將來畢業,亦不一定有望在階層上攀升。時間及活動:當代大學生學習異常忙碌,餘下「時間」,自然會選擇一種較「隨意」的「活動」,不用再「偽裝」,以舒解心身的疲憊與悶煩。經驗狀態:時下大學生說粗口,不關乎對象,絕大部分亦不具備真正的惡意,反而僅僅是一種具象徵性的「自我解放」狀態。行動:由上述四點,時下大學生說粗口,逐步形成社會性「行動」的一部分。一齊反拘泥僵化、對抗「和理非非」。(原文載於 2017-10-20 信報〈教師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