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星期五

愛情悲劇的錯誤起點

久不久都會接到一些個案,向筆者訴說自己在愛情路上的不幸。而當中約有半數,於筆者眼中,卻是愛莫能助的。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切都源自某些錯誤的起點與預期。舉個例說,愛上一個藝術家的才華,卻希望他能把才華用於賺錢方面;又或者一開始就知道對方是當教師的,卻又偏偏希望將來能「坐靚車、住靚樓」。這不是錯誤的預期是甚麼?同樣道理,初相識時就是在夜幕酒吧裡遇上的「買醉及調訕」男子,又能給對手多少的幸福保證?說坦白,選擇於晚上在酒吧玩「邂逅及搭訕」遊戲,是現代社會應該充分給予的自由。但若在途中產生錯誤「幻想」,就應該有「獨力承擔後果」的預算。說起來,很多所謂「港男」、「港女」的誤會與偏見,其實起點都在於初次約會的時間及地點。在凌晨時分邀約在酒吧相見的,又能期望甚麼?況且,除了「獵玩」遊戲,各取短期所需外,在特定期間內的伴侶,都是級數相若的,沒甚麼埋怨的充分理由。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演繹與風格

多年前,李克勤用自己的方法演繹陳奕迅原唱的《K歌之王》,雖然於筆者耳中,比不上原唱,卻叫好又叫座。多年後,蘇永康重新演繹了唱紅謝安琪的《喜帖街》,於筆者耳中帶來無比震撼,但於市面上卻沒有甚麼迴響。說李克勤唱得不及陳奕迅,是因為《K》歌是寫當時新生失戀及無成就感的青年的感覺,配合當年的陳奕迅,而陳奕迅的懶洋洋唱法,亦甚得箇中真味。而李克勤的穩健與蒼桑,雖有別種風情,卻實在未得「原著」神蘊。至於《喜》歌,黃偉文詞中表達的,卻頗有「中年人」對往事舊物的懷緬、傷感、唏噓與失落,謝安琪雖然費心,卻未能達全功。恰巧蘇永康年屆中年,事業進退維谷,卻倒唱出了當中的深意。筆者不懂唱歌,祇覺得蘇永康今回翻唱《喜帖街》,一定下了相當功夫,至少是把全首歌詞都審視了幾次,並把當中的停頓再作「有機性」的玩味及修訂。蘇永康的唱功,已經無人會質疑,但他在演繹時所耗的心神,聽眾卻未必能個個都發現。

發生在你和我內裡的神話

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 Campbell)認為,神話就是英雄的歷程,就是內在的生活。而英雄並不是其他人,英雄就是你與我。而超心理學鼻祖容格(C. Jung)說,人在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之前,總是難以安頓的,恰巧,這另一半就是自己。當然,那不是「已知」的自己,而是「未知」的自己。德國哲人叔本華(A. Schopenhauer)在其鉅著《權力意志與表象世界》裡,對此下了一個註腳,他說:當人回望自己的人生時,就像思考自己的夢境時一樣,覺得那裡有「另一個自己」在編寫故事。而叔本華說的那個「另一個自己」,也就容格說的「未知」的自己。用心理分析的說話去說,那個自己就是「潛意識」的自己。那是個需要被認知的對象,也是個需要跟意識和解的對象。神話,都是有生活根據的。神祇、魔龍、旅程,甚至是那些冒失及闖禍的角色,都在每個人的心靈裡存活過。每個人都從身體出發去尋找自己內在的心靈使命,途中遇上引誘、迷惑、挫折、激情、愛慾、延續、仰望、重生、昇華。亦有神仙、魔怪、敵人及同伴。他們通常以隱喻及象徵的方法潛伏,並時刻向我們的生活發儆醒。而生死愛恨於其中,亦不外是情節的一部分。沒有死亡,沒有生命。而沒有愛,世界亦沒有怨忿的必要。所以,看神話,就是去經歷自己一次,那是個重重複複的循環,周而復始。而就個人的角度來說,則是以向「內在超越」的死亡告終……。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從俗、從眾的最大理由

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看,一個人在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之後,就已經失掉了「突出自己」的最強烈理由。原因是「籍著吸引異性性交,來複製及延續自己生命」的基本誘因,已失掉了它的憑藉。而筆者最近更發覺,隨著「『少』孩趨勢」及「兒童心理學」的興起,現代人原來有了「下一代」之後,作為父母,特別是作為母親的,變得從俗、從眾,也是必然及「順理成章」的。為甚麼這樣說?試想像一下跟著談到的情景。從懷孕的一刻起,作為未來母親的,可以不跟從周遭的吩咐與指引,讓自己的「下一代」無驚無險地出世嗎?在懷孕期間,她又可以不理各種既有的醫療及衛生意見嗎?到了孩子出世後,多少個女性可以不顧及自己作為「母親」的形象?而多少個「父親」又可以繼續「依然故我」?孩子到了幾個月大,現代「父母親」有幾多個會捨得讓自己的「下一代」自生自滅、天生天養?於是,找「幼兒耍樂組」、買「益智玩具及教材」,就已經變成是「基本動作」。孩子再大些,就找「幼稚園」、搬去「名校網區」,然後再開始替他們儲蓄「教育基金」。孩子上到高小,就忙著幫他們找間好的「多元教育中心」。上到中學,就找「補習」,遇上考試,就全家一起備戰。至於住得不夠好的,就忙於搬去更好的,以免影響「下一代」的成長。而甚麼飲酒、抽煙、看不良影音等的「壞」習慣,為了「下一代」,也可能要被逼「戒」掉。就是如此,樣樣都為了「下一代」,一個個除了實實在在地擔任了「父母親」的角色外,每個「個體」的「真實個性」,還可以剩下多少,相信大家亦已心裡有數。最近一個「戒煙廣告」,又提醒筆者,完成了「父母親」的職責後,還有「祖父母」的親職要繼續。片段說,「想要看到孫兒大學畢業,幾大年紀也好,煙也還是要戒!」大家說,做人到底累不累?究竟生存是為了「下一代」還是為了自己?怪不得現代稍有個性及智慧的人,都愈生愈少了。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香港中年男人的性處境

性犯罪研究指出,基於人生周期的疲態,體能力量的消耗,對外掌控能力的轉弱,與及慾望的轉移與投射等的因素,中年男人很容易沉溺在「性活動」裡以尋找舒緩與安慰,亦最易犯上像偷窺、偷拍、引誘未成年少女、非禮等一類的「非暴力性罪行」。而處身香港,色情資訊氾濫,地少人多,性開放風氣漸濃。這再加上少女早熟,衣著打扮日趨大膽,中年男人所面對的處境,就更加嚴峻。像小背心、熱褲、短裙等的衣著,時時刻刻都挑動著香港中年男人的原始本能。也由於此,久不久於港鐵車廂內,就有甚麼「西裝色狼」的案件;而每隔一年半載,傳媒亦會爆出甚麼「猥瑣高層」、「禽獸教師」的報導。筆者不打算在此,替他們說話或辯護。色情罪行,即使不涉及暴力也好,畢竟亦是可恨及令人討厭的,不值得同情。筆者在此祇想說,各位中年的男性朋友,「性活動」固然可以舒緩身心的壓力,但切勿迷失及沉迷。遇上邊緣或越軌式的「性引誘」,更應提防及準確評估當中的風險與後果。人活到中年,一切成就都得來不易,沒有必要因為短暫的快慰,令自己身陷囹圄。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從來文章空惹禍?

文字、口舌,從來最易令人惹禍。較遠的有「森美小儀」事件,較近的就有社民連的「粗口」事件及陶傑的「僕人國家論」。又撇開唐英年和曾鈺成等,是否有「小題大做」之嫌,筆者看社民連諸子,就已經「求仁得仁」,達到了他們想博取的宣傳效果。至於陶才子的「怪論」風格,香港人亦絕不陌生。他時而幽默,時而抵死,時而挾洋自持,時而無的放矢,亦非始自今日。令筆者奇怪的,反而是他今回,竟然肯公開道歉,並同時替自己的言論作解說。依筆者看,陶才子是不會怕菲律賓的「入境限制」的。正所謂「天地之大」,不去菲律賓,難道就沒有地方去?陶才子怕的,或許是「群情洶湧」與「眾怒難犯」吧。畢竟,自己筆下到底有沒有侮辱人和該不該慚愧,陶才子自己最清楚。而以「主人」自居的傲慢,亦非輕輕一句「份屬怪論」就可以掩飾。古人說,從來文章空惹禍,是指文字容易得罪權貴。但陶才子今番卻是持「勢」欺人,無視普天之下,人人平等。所以說,陶才子今次是理虧在前,咎由自取、引火自焚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