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容格思想淺介

容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又譯作:榮格楊格)的思想博大精深,橫跨多個學術領域,包括:心理學、超心理學、符號學、人類學、靈魂學、煉金術、飛碟學、宗教學、神秘學及東方人文思想等。這再加上容格的先天浪漫含蓄氣質使然,他的文字不易理解。剛巧網上熱門節目《神秘之夜》的梁錦祥先生邀約閒聊容格思想,筆者趁此機會順道整理自己對容格思想的理解。

1.      容格出身自良好教育的宗教家庭。祖父是濟會會員,家族中有多位神職人員。自幼深受濃烈宗教氣氛所感染,幼時亦曾遇上多次靈異事件。容格的堂妹是位有預知能力的靈媒。而年輕時的容格,亦曾立志從事於宗教、神秘領域的工作。他晚年更曾指出,他自己年幼時曾造過幾個讓自己印象難忘的宗教夢,預示了他一生努力工作的方向。

2.      成年後,容格成為了醫生,對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開始佛洛依德通訊。其間,容格對精神分析學作出重要的貢獻,包括:在瑞士運用佛洛依德式的「語言療法」去診治精神病、發明了著名的「字詞聯想」(words association)方法及在文獻上正式使用「情結」(complex)一詞。

3.      1909年與佛洛依德往美國開會後,容格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理論上的分歧加劇,關係開始惡化。當時佛洛依德堅持以「性」為精神分析學的基礎,而容格則始把其專注力放在宗教及神秘學上。

4.      19071910年期間,容格造了幾個具宗教神秘性的夢,於是多次向佛洛伊德請教,並嘗試用「性」以外的立足點去解夢,但卻接連遭到佛洛伊德否定。

5.      佛洛伊德決裂後,客格的精神一度出現問題,關於宗教及神秘學的書,聲稱很多具宗教意涵的異象。此時的容格,開始建立自己的精神分析學,並以人類「內在靈魂/靈性」的需要,為其理論的起點。」(archetype)

6.      容格開始研究普世的宗教象徵及符號宇宙間的共通關係,並把它們與人類夢境中顯現的構圖、畫面相結合,指出很多夢境具有宗教、心靈解放的屬性之餘,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件之間,可以擁有超越時空界限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7.      容格心理治療的重點,是讓個體的心靈成長,並滿足個人內在靈性要求。於容格眼裡,人生就一場漫長的「自我探索」歷程,重點在恢復一個人(內在)的真實個性與特質。」(individuation)

8.      容格於構作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時,也同時闡述了他對人格、夢與潛意識等範疇的看法。他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理解,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兩種性格特質,一種是存在於男性潛意識中的女性特質(anima),而另一種則是存在於女性潛意識中的男性特質(animus)。而完美的人,總能調合二者的分殊。影(在)」(shadow)」(persona)至於夢,容格重視當中「對造夢者自身的啟示作用」。而潛意識,則可以超越「個人」,是「集體」的。

9.     1927年前後,52歲的容格開始感到西方文化的缺陷與不足。在造了一個「怪夢」及受到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的推介後,全情投入《太乙金華經》的研究,並從內裡觸及東方的「內丹」修煉、「神仙」境界及「天人合一」等的思想。這思路正好修正以「個人主義」、「邏輯科學」、「人神對立」及「征服自然」為本的西方現代文化及其所引申出來的精神病。

10.  完《太乙金華經易經後,容格轉而認真研西方的煉金術,並從中了「神/心靈轉化」的具體意思。

11.  容格的思想,從文化上說,把東方思維格調融入西方學術裡。從心理學上說,發展出多套認識心靈的技術,比如是:MBTI性格系統、心理分析曼陀羅和沙盤治療等,強調人的靈性特質。而超心理學方面,容格的「共時性」與「集體潛意識」理論,則為諸如:讀心、讀物、預知、心電感應、通靈及前世現象等,提供了解釋的理論基礎。



相關連結
2012-04-28〈弗洛伊德 Vs. 榮格〉( 1–4部分)

榮格維基

主要網上參考資料

標籤: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兩性專家

一直覺得,在香港芸芸作家之中,祇有阿寬張小嫻,才堪稱地道、港式的兩性專家。前者從男性的角度出發,多角度剖析男人的身心特性與弱點;而後者則從女性的角度入手,從男女相處時的點點滴滴,細心地為女種種關於愛戀的謎團。阿寬的擁戴者,絕大部分是男性,而張小嫻的支持者,則以女性為主。為甚麼呢?


文筆風格,固然是原因之一。他們自身的性別與經驗,是原因之二。但更重要的,相信是他們在下筆時,心裡早已經設定了自己的目標群,並不斷為他們尋找合適的素材與及替他們解釋種種的疑慮。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二人的分享,都總帶點活脫與幽默。從不強詞奪理之餘,更久不久來個「剖白」、「告解」與「自嘲」,令人覺得他們更「真實」,而且「既遠且近」。

筆者長時間思考兩性問題,最近讀國內學者周國平教授的《我的心靈自傳》和《愛的五重奏:女人、性、愛情、婚姻、孩子》,卻忽有種「天外有天」的感覺。同樣是說性與愛,周教授第一身說法的坦蕩蕩與真誠,記憶之中,就祇有近代西方幾位大哲能及。而周教授所提倡的「寬鬆的婚姻」、「愛情有間」、「性愛自律」、「愛情不風流」和「花心男女的專一愛情」等的觀念,也令筆者反思良久。

其實兩性關係涉及的範疇很廣。就生理層次而言,是外觀上的吸引,肉體上的滿足,說的是「即時享樂原則」。就心理及精神層次而言,是性格特質與品味之間的互補與互動,說的是「相處愉悅感受」。而就社會層次而言,是物質充裕與階級性,說的是「經濟條件」。第一層次,是純性的。第二層次,是戀愛。第三層次,是婚姻與生育。

而眼看時下自稱兩性專家一味吹噓、一派胡言亂語,最後落得滿城圍剿的下場,心有餘悸之際,豈不亦有痛快之感覺?

標籤: ,

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讀周國平著《我的心靈自傳》

筆者喜歡看歷史名人及思想家的自傳,是很多朋友都已經清楚知道的事實。看歷史名人,是想學習他們的魄力與勇氣,怎樣面對困難和臨危不亂。而看思想家的自傳,則是希望透過他們的睿智,去觀照自己的人生。

周國平教授從事哲學思考的工作,對尼采哲學有很深的理解,而他閒時則喜歡以平易的文章跟廣大的讀者去分享他的人生體驗。《我的心靈自傳》就是周教授於二零零四年自己快將六十歲之際,所寫的自傳。而筆者則特別喜歡他對自己的所作一切的坦蕩與忠誠。在〈序〉中,周教授「判決自己誠實」,而在〈香港版序〉中,他則對此書「走向香港讀者的方式感到滿意。」表明喜歡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安靜及沒有媒體渲染的氣氛下與它所期待的讀者相遇。

全書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兒時記憶〉、〈北大歲月〉、〈農村十年〉和〈走在路上〉。在洋洋數十萬的文字裡,筆者最欣賞作者對內在自我的真實認識與反省,特別是與性、女人及婚姻的相關章節,作者對自己內心的真情剖白,更能給予讀者扣人心絃的感覺。作者在第一部分部,交代了自己性方面的覺醒。在第三及第四部分裡,則赤裸裸地公開了自己的三段婚姻、兩次婚變的來龍去脈,並詳述當中聚合分離的關鍵,自己身心的不忠,更甚至道出自己在新婚之夜,由於長期自慰導致早洩的窘境……

儘管周教授所提倡的「寬鬆的婚姻」,並未能令他自己在婚姻及感情的路上,一帆風順,一句到尾。但作者以哲人自憐的情懷去書寫自己一生的經歷、感覺與發現,仍值得一眾後輩去細嚼。

在此高度推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讀物
周國平(2011):《愛的五重奏  周國平說:女人、性、愛情、婚姻、孩子》

周國平_百度_百科:

標籤: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專業結盟與「知識霸權」

專業,一定涉及若干知識。而知識背後,則或多或少包含了某些價值、思考範式、研究成果與利益。法國哲學家福柯(Foucault)用了一個很特別的名詞去描述它,把它稱為「權力-知識」(power-knowledge)。而用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些專業與知識,也是一種「霸權」(Hegemony),有種「唯有獨尊」的排他性格。

無線電視節目《盛女》出街後,一眾教授、學者、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馬上匯集起來發起「向盛女愛作戰說不」行動,表面上是維護女性獨立的尊嚴與價值、反對把女性商品化,強調人文價值。而內裡實質卻是否定他們口中的「偽專業」、「假知識」,再三肯定自己的專業地位,延續既有的知識霸權。

眾所週知,心理學成為一門專業,由馮特(Wundt)到佛洛依德(Freud)再到現在,不過一百二十年左右的歷史。而所謂多元智能的學問,由八十年代開始至今,亦不過三十載。筆者從不否定學術專業的地位,但眾多新興學問如:身心語言程式學、催眠語法、促銷技巧、激勵術、人生教練及兩性關係學等,卻也有它們自己的價值與應用場所,不能由於幾位在電視節目前「修為及表現均欠佳」的「從業員」,而將之全部否定與抹殺。舉例說,以研究情緒智商(EQ)而聞名的哥夫曼(Goleman) 就曾公開說過他的研究,深受身心言語程式學的啟發。由此可見,一種學問未被學院派或社會建制認可,並不就等如該種學問沒有意義(或作用)。

最後,筆者也在此先表明立場,以避免網友作無謂的攻擊。那就是筆者早於「向盛女愛作戰說不」的行動發起的第二天,已加入了他們,以反對無線電視台的霸道、「嘩眾取寵」與及「以實況(新聞)節目的包裝去推銷商品」。

相關新聞
http://www.ihktv.com/bridewannabes-second-series.html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男人之苦

電視台播放《盛女》節目,惹來坊間熱血沸騰式討論。女的,討厭當中一眾參加者的自貶身價。男的,暗忖當中的各樣醜態與笑話。基本上,是各自演繹箇中的內容,大家各取所需,自得其樂,且享受做其「合法瞥伯」與「廉價判官」的快感。然而,筆者看後卻祇能苦笑,並暗自慨嘆在現今世代裡當上男人的不幸。

眾所周知,現代世界已經男女平等。而在香港這個以商業與服務行業作主導的「語言霸權世界」裡,男人在很多方面,甚至更處於劣勢。這祇要看看近二十年來,女性入讀大學、擔任政府公職(或議員)及任職企業中高層(特別是中層管理人員)位置的比例,都不比男性弱就知。但不提起大家也許不會在意,就是儘管現實是這樣,但在現今仍盛行的男女交往的指導「價值觀」及「行為模式」裡,「男強女弱」、「約會由男方做主動」、「外出由男方付帳」、「男方有責任照顧女方」,甚至婚後由「男方負責供樓及大額支出」等的「不成文規」,卻仍然生效。這不獨否定所謂的「男女平等」,更是實質上製造男女的不公平。也因此,大量對香港年青男女的研究均指出,女性的儲蓄,在各方面幾乎都較同齡男性優勝。

說起來,男性也身受「生理指令」的困擾。青春期起,就要承受強烈的生理需求。年輕時,同學之間要比智能、樣貌、體型、身手、才藝。大學時,要入到名校、熱門學系和爭取較高的學分績點。畢業後,朋輩之間要比業績、薪酬和職級。之後,就要比併在社會上權力與地位。這難道不痛苦嗎?

電視節目內有一幕,一位大學講師被評「外表較老成」,而且在言語之間,作為「教師」的專業角色,也被「挖苦」。筆者在此,當然不敢替這位「苦主」抱不平,但卻倒想指出,在婚姻、戀愛配對裡,要求男性的「外型、身份、地位、收入」都要較女性「出色」,在現今的社會形勢裡,也許是另一種性別的不公平與歧視。

標籤:

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從《西遊記》到張衛健對孫悟空的「二次創作」

晚上看國內著名電視製作人張紀中接受訪問,談及他幾年前替《西遊記》(2011年版)選角時,大費周章。既要考慮觀眾對角色的既有印象,又要顧及時代的轉變與美學要求,也要處理不同角色的獨特性。像孫悟空一角,張紀中就想找一個「有武功根底、能全天候不停地『在動』、像猴子及擁有原角色『性格』的人」。剛巧無線最近重播《西遊記》,令我想起張衛健

曾聽過張衛健接受訪問,談及多年前他在自己的成名作《老友鬼鬼》中,怎樣將一些新元素加入自己的角色內,務求令角色的效果更突出。事實證明,張衛健的努力與付出,是沒有白費的。他先後兩次演出孫悟空,都取得極佳的成績,且獲得觀眾的巨大迴響。像他為角色所創作的「小動作」與「口頭禪」,當時都被一眾青少年所模仿。而由他所演繹的孫悟空,亦絕對可稱得上是傳統角色中的精彩「二次創作」。

為甚麼張衛健能成功挑戰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角色而觀眾又受落呢?筆者想當中的原因,不外乎三個,就是:天份、認真與勤力。而這對比於同樣曾在無線飾演孫悟空陳浩民,就更加明顯。看著張衛健飾演的孫悟空,觀眾會覺得他精靈、佻皮、善良和正義。尊敬唐三藏之餘,也愛護自己的兩個師弟。看到他被師父誤會,我們會替他不值。看到他不夠妖精打,我們會為他擔心……。

其實,肯為角色下功夫的,還有吳孟達周星馳多年前就曾說過,有一回在無線的「木人行」看到吳孟達,祇為了演好自己的「一句對白」,坐在那裡思考了幾個小時……。祇可惜現時香港抱有類似心態的演員,愈來愈少。基本功不夠紮實,又不肯花心思去「演活」角色。這再加上無線一台獨大、缺乏競爭,又喜歡起用乜乜比賽後簽約的「即食」新人,形成一個「劣質循環」,港劇的「黃金年代」一去不返!

西遊記主題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6iyBxx7kJI&feature=related

標籤:

再讀《關公月下釋刁嬋》

愈來愈明白,很多事情,要上了一定年紀,才能掌握得較透徹。早年以為聽懂、讀通的東西,所寫下的感想、反思,都祇能算是一些「胡言亂語、自以為是」。別的不提,就以這段《關公月下釋刁嬋1的折子戲2為例,以前總覺得戲中的關公嗜血,或不懂得憐香惜玉。不能充分理解他要殺刁嬋的原因。然而,隨著歲月的洗禮,筆者如今再思再想,卻暗自佩服關公的決斷。

真實歷史上的關公是怎麼的人,早已經無關痛癢。筆者祇知自清室入關,基於民族英雄岳飛跟滿族祖先金人有嫌隙,文化上開始逐步進行「抑岳飛,捧關羽」的小動作,並慢慢神化關羽的義氣與忠誠。最典型的笑話之一,是民間的所謂關帝塑像,身為後漢皇叔、蜀國開國皇帝的劉備,竟然會站在他身後……。而當民間傳說一而再地將他「完美化」,到現在我們印象中的關公,已經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英雄:一身武藝,忠義兩全,絕不貪酒好色。

而在以上的傳統「定位」下,戲曲內關公的斬殺刁嬋,以忠義之名,保存自己的聲譽,又怎能算不合理呢?況且,這段戲曲雖短,但刁嬋的再三勾引,關公一而再的勸退也無效,從英雄的「剛陽四正」、不可侵犯的尊嚴角度來看,她的「被殺」,也可以說是「活該」的。這再加上戲曲中的劇情明言,是曹操指使刁嬋色誘關公關公徜若稍稍再後退一步,實難保之後有更多的女色送上,那到時壞了關公自己的聲名固然不好,若誤了劉備的軍威部署就更事大。也因此,斬殺刁嬋亦變成了關公的唯一選擇。筆者祇羨慕刁嬋最終死在大英雄關公青龍郾月刀裡,而不必老死於無明蒼白的歲月內。

也就是這樣,關公月下釋刁嬋,使刁嬋毋須面對自己失去價值的一刻,也毋用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衰老。在「被揮刀斬殺的一剎那」化成了「永恆的傳奇」!

關公月下釋刁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SQmJzenND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刁嬋,是俗寫。正確寫法應該是貂蟬
2:那一年,媽媽看電視時聽到此曲十分喜歡,於是第二天便挽著筆者的小手,到油麻地新興唱片公司去買這張折子戲的唱片。光影仍留在腦海裡,但往昔街角的真實,卻早已煙消雲散: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