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尋找當代「性倫理」的新定位

最近中大學生要求在宿舍內「奪回性空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涉嫌性侵犯」案和前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爆出「外遇」等三宗新聞,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涉及「性倫理」的爭議。先說中大部分學生的「性要求」,提出大學應容許宿舍發生性事。這涉及「性」的「桌面化」與「地下化」爭議。贊成者表明「性其實祇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必打壓」,而反對者則認為「性屬私人事件,不宜讓它在學府範圍內隨意進行」。而卡恩的「涉嫌性侵犯案」,則涉及心理學所說的「權力」及「支配慾」。倘若真有其事,也可斷言並不是因為純生理的需要或發洩。至於阿諾史瓦辛格的個案,則揭示了人類最古老的「偷情」傳統,男人盡全力去播最多的種。而這宗新聞的最引人注目處,則在「偷食」的對象,原來可以是「近在咫尺」而「無聲無色」。其實在全球人口壓力爆炸、避孕方法有效準繩的今日,以「一夫一妻」為標準,並以「生育下一代」為目標的舊有「性倫理」標準,的確值得檢討。試問以純「生理享受」的「性」跟「吃喝」,又有何本質上的差異呢?「性事平常化」,就沒有了中大的事件。把「性侵犯」類同「普通襲擊」,卡恩事件就不一定是連續幾日的國際頭條。而把「不婚、不育」變成主流,則阿諾的事件,亦不會出現。筆者無意否定現存倫理規條,但卻認為過時的「性倫理」規範,遲早一定敵不過環球政社經變化的衝擊。

標籤:

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選取新聞背後的心理原則

沈旭暉教授於《明報》發表〈梅德韋杰夫訪港的背後〉一文,結語是:「可惜我們的媒體只會全天候直播威廉王子婚禮,而忽略近在咫尺的大國領袖,這是亞洲國際都會的悲哀。」筆者於此,深表贊同之餘,卻也有些補充。說坦白,香港的新聞從業員也是普通人,對政治的敏感度不會特別高,俄羅斯遠在天邊,與香港乃至香港的一般市民的關係似有還無,甚至乎,據常理推斷,梅德韋杰夫的忽然到訪,就連邀請他的特首曾蔭權都會感到意外,故此絕大部分媒體低調報導他的訪港,實屬情有可原。但相反威廉王子大婚的消息,卻符合了太多的新聞元素,現分析如下。其一,英國與香港的關係,向來密切,部分香港人更心繫英倫。這就像香港播英超聯賽和世界杯有英格蘭出場的賽事,也特別多香港人觀看一樣。其二,吃喝嫁娶這類軟性新聞,向來大小通吃,適合一家大小觀看和討論,觀眾視之為國際新聞,固然毋不可,但把之視為娛樂話題,也可以,適合所有觀眾類型。其三,是觀眾一般都有愛看俊男美女的本能。威廉凱特世紀大婚,滿足了大部分人這方面的需要。其四,歷來國際新聞都缺乏好消息,要不是打打殺殺,就是讓人聽後皺眉的財經要聞。難得世紀大婚是皆大歡喜,新聞從業員自然把之看成是心頭愛,對之大加報導,實屬正常。當然,這再加上從香港記者協會於五月一日所公佈的一項調查所得,說:「香港現時記者年資4年以內的記者佔約四成,且認真計算起來,有部分時薪不夠28元的水平」的資料,香港媒體忽略「近在咫尺的大國領袖」,就更加不出奇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