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星期三

香港60後的演藝光芒

印象中,香港的60後,總乏善陳詞。就連寫《四代香港人》的呂大樂,在其書中,亦不經意地,把他們描寫成香港社會結構中的「配角」,影響力既遠不及他們的上輩,又不及他們的下一代,在意識上的「本土正宗」,就祇跟著既有的社會標準去走。然而,這個印象,其實是不正確的。

就曾經是香港最成功的演藝文化而言,60後的「四大天王」,至今仍是泛亞洲的經典,光芒從未間斷。張學友的唱片銷量,曾揚威美國;劉德華的演藝能量,歷年來有目共睹;黎明縱橫韓國與大中華;而郭富城的舞藝,更是MJ生前對亞洲的唯一印象。

他們四人,一時瑜亮,縱橫演藝,多年來都是香港文化的標誌。特別是後起發力,剛進行第八次於香港紅館進行演唱會的郭富城,近十年來,在舞藝上保持巔峰之餘,潛修演技,多次獲得男主角獎,更是當中的典範。即如其今次個唱,不惜工本,全智能可移動舞台,Sunny Wong及四十人伴舞。花火、音響、燈光、舞衣,力臻完美。而他自己則由頭帶到尾,一路唱,一路跳,渾然忘我,全力以赴。沒有絲毫的欺場,亦沒有半分疲態。極盡視聽之餘,充份發揮了世界級的演藝美學。

由此看,香港60後,原來是被過份低估的。而筆者甚至可以說,像「四大天王」般辛勤積極的60後,其實才是香港社會及文化建設的中流砥柱,祇要世界上仍看到香港的「四大天王」發光發熱,香港就仍保持著一點「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