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

為甚麼男人總是拖泥帶水?

兩性於戀愛行為上的差異,當然有很多可能的解釋。從個人品格,生物構造,文化教養,經濟效益,到功利投資等角度,一應俱全,任君選擇。然而,該怎樣解釋「男人總較不負任」與「男人往往都不懂得處理分手」這兩種普遍現象呢?筆者於此較傾向於採用演化心理學的進路作答。從兩性生物演化的角度看,男性的主要責任在於播種,而女性則主要負責孕育。男性擁有較長的生育期,而女性的「可懷孕期」卻相對有限。因此,男人祇要稍為涼薄、狠心,於孕育下一代時的投資成本,幾乎可以是零算。但女人從懷孕一刻開始計,就算豁除嬰孩日後的衣食住行、醫療和養育等消費,單是在妊娠期對女人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投資成本都昂貴得讓人不得不停下來細心思考。因此,男人對愛情的不認真、不專一,對女人的若即若離,和於兩性關係上的拖拖拉拉,基本上乃無損(甚至有助於)他的播種機會;反觀女人負責孕育,多一分鐘不認真及多一分鐘的拖拉,卻意味著多一分的危險,令自己失掉懷孕的機會,可能選擇不到更好的男人,甚至要讓自己冒上「獨自承擔起養育孩子責任」的風險。也由於此,在心理演化的過程中,男人心理會發展出一種「濫情」、「漫不經心」與「猶疑不決」。而女人於愛情問題上,反而會「斬釘切鐵」得更像「男人」。所以民間智慧說,女人變了心,就不會回頭,一點不假。但男人呢?卻偏偏喜歡思前想後,三心兩意。

鄭嘉嘉 比你更像男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LZ1rDv8-s

標籤:

查良鏞、黎智英與施永青合論

最近於網上流出大量擬似黎智英捐款給幾個政治組織的收據,令傳媒一時鬧得熱烘烘。既對黎智英捐款的用心,有所懷疑;又對收取款項的幾個政治組織的獨立性,感到疑惑。其實,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世界上除了少數擁有龐大產業的政黨外,一般政黨的主要收入來源,都在於商家的捐獻。政黨的核心功能,是實踐政治理念及爭取權力;而商家的責任,則是爭取自己企業最大的利潤。倘若兩者各司其職,又能通力合作,應該是皆大歡喜。更何況香港至今仍未有政黨法,當中沒有涉及干犯法律與否的問題。所以,今次所謂的捐款揭秘,說穿了其實祇是香港人對黎智英的用心存疑,與及在選舉前的一些轉移視線及滋擾。

話說回來,香港成功的生意人,的確不少。但能令筆者佩服的,卻實在不多。黎智英是其一,查良鏞是其二,施永青是其三。先說文人辦報的查良鏞。他創辦《明報》,能嚴格控制成本,又能遵從商業原則。親撰〈社論〉,謹守知識份子立場,卻又不忘用軟性的〈副刊〉作招徠,令《明報》不單成為有公信力的報紙,也是中國近代唯一一份賺大錢的文人報紙,令人不得不佩服。再說極具爭議性的黎智英。他當年辦《壹周刊》及《蘋果日報》也好,最近辦免費報紙《爽報》也好,手法、綽頭都惹來社會很大的迴響。他雖然沒有甚麼正式的學歷,但閒來卻很喜歡讀書,對西方市場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佛利民所兩人的理論,有深入而獨到的理解。他在香港一手建立的生意王國,傲視同儕,絕對值得所有人向他學習。最後是聰明絕頂的施永青施永青一手創立《中原》地產,以老子「無為而治」的模式,實行自己對企業及社會的管治理念。他關心中國的發展,又相信「有品」的商人,也可以改變世界。創辦免費報紙《AM730》,有恥有格,且親撰〈C觀點〉,成就令人一新耳目。

那麼,他們有甚麼共通點嗎?答案是:有。那是他們都同樣喜歡讀書與思考,也同樣了選擇出版自己的報紙,並企圖透過傳媒去改變世界。

標籤:

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

推介《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一書

這是已故世界知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Will Durant)夫婦的終極精華作品,也是他們二人耗掉四十多年寫成的《世界文明史》的結論部分。原著早於三十多年前已完成,但中文譯本則直到最近才出版。威爾‧杜蘭是筆者所敬佩的西方學者,他的《哲學的趣味》和《哲學的故事》,是許多對於哲學一無所知的年青人的啟蒙作品。威爾‧杜蘭文筆簡樸,思考清晰,能把複雜的議題處理得井井有條之餘,並適當地提出他的懷疑、批判。這部《讀歷史,我可以學公什麼?》同樣以這種風格寫成,讓人可以瞬間走進歷史,並與威爾‧杜蘭作朋友式的交談和對話。中文譯本特別加入〈威爾‧杜蘭嘉言錄〉,更能讓忙碌的讀者掌握住每章的關鍵。像他說的:「動物彼此互食而不感罪惡,文明人則靠法律訴訟相互吞噬」;說:「只有經濟水平在平均值以下的人才會想要平等,能力優越的人想要的是自由,而這些人最終會得到他們想要的」;又說:「好鬥、貪得無厭,以及頻繁的性行為,在以往都曾經是道德的 -- 意在幫助個人、家庭和群體得以存活」;和「我們必須提醒自己,被記錄下來的歷史事件,和我們實際生活是很不一樣的:歷史學家記錄的是比較特殊的人與事」等的金句,都閃耀著他考察歷史後的非凡智慧。而筆者借用他對歷史的考察,也可以對歷史跟他倆下這樣同樣的一個結論,即:「如果更加幸福就表示進步,那麼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沒這回事了 -- 人的煩惱永無止境。」作品當然不是完全沒有瘕疵,像基於三十多年前對世界的理解,威爾‧杜蘭夫婦沒有對現時「全球一體化」與「同步趨勢」,預先作些分析及提點,也沒有具體地提出「新人類文明」該如何打造等。值得推介給所有喜歡歷史和鍾情思考的朋友。

標籤:

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辛亥百年的回顧與前瞻

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活動,終於算是圓滿結束。過程中,雖然中、港、台定位不盡相同,比如:國內爭取辛亥的合法繼承地位,台灣著重中華民國的百年經歷與成就,香港則強調本身推動中國變革的特殊角色。然而,各自表述,也各得其所。在此,筆者祇覺應該反省歷史,及完成前人未竟的事業。即如:如何繼續推動中國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的發展,令中華土地上的人民,能享有一個「有尊嚴、有質素及有未來」的生活。筆者不是研究歷史(細節)的人,但卻喜歡思考歷史的過程與方向。孫中山先生曾親書:「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並提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世界歷史大趨勢。願廣大中華兒女,都能繼續努力,完成孫中山先生的志願。而就香港而言,筆者覺得香港人理應重新振作,認清自己與中國本土大陸的關係,珍惜自己目前享有的法治、權益及自由,積極監察國內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的「不公平、不正當及不正常」現象,避免淪為國內毫無特色的城市之一。再繼而發揮東西文化匯聚的優勢,從各方面先建立好一個榜樣給國內看。讓國內較開明的領導人,一如孫中山先生當年,在思考國家改革的前途時,能借鏡於香港。

但令人奇怪的是,辛亥百年海峽兩岸至今卻竟然仍有人說:孫中山當年的革命是錯誤的,並認為「君主立憲」的漸變式改革,其實更加適合中國云云。說坦白,孫中山的思想,也許真的並不完美,像他鍾情於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中央政府,認定「地方分治」不利中國的長線發展,筆者就不完全同意。但若說他發動革命及提倡三民主義,都是錯的,筆者就一千萬個反對。要知晚清皇室的積弱與腐朽,實已超乎想像。喪權辱國,欠債纍纍,幾乎令中國變成「次殖民地」。而若不是青年孫中山寫上萬言的《致李鴻章書》,尋求溫和政治改革的可能性,亦遭到當時清廷當權者冷待,孫中山也是斷不會「破釜沉舟」地走上革命之途的。更何況,歷史難道沒有給機會滿清皇室去進行革新嗎?洋務運運、百日維新及預備立憲等鬧劇,歷史書上不是都寫得清清楚楚?所以筆者認為,仍說甚麼「孫中山革命給中國人負面影響比較多」的人,都是一些說「歷史馬後砲」的偽學者,而且更是些對「歷史潮流」缺乏觸覺的妖人。

回首百年,今日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終於算是站了起來!零八奧運,震驚世界;世界博覽,辦得有聲有色。航天科技,貼近美俄。國民生產總值,更躍升至全球第二。然而,同一時間,中國民間怨氣亦沖天,「假、大、空」現象處處,「冤、假、錯」案纍纍。經濟改革失調,政治改革滯後。稍一差池,全國隨時再墮深淵。孫中山先生臨終前曾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願以此句與兩岸三地中華兒女共勉!

(原文刊於11月2日《星島日報》「來論」,標題略有更改。)

標籤:

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

筆蹟學:分析性格、助人盡其才

爭產案中,遺囑上的筆蹟往往成為案情的關鍵。筆蹟不但能辨別簽名的真偽,還可以洞悉性格特點、心理狀態、自信高低等。掌握筆蹟分析,或多或少對僱主及人力資源從業員來說,可作為員工招聘、管理的評估參考之一,有助人盡其才。


在刑事案件中有一種特別的技術叫作筆蹟鑑證,筆蹟分析專家黃偉鴻(Stephen)笑言,以往大眾對筆蹟學不太認識,但自從發生世紀爭產案,遺囑筆蹟真假成為案件焦點後,不少人都對筆蹟學產生興趣和好奇。

外國早盛行 重經驗、分析

筆蹟學在外國盛行已久,屬應用心理學延伸出來的分析工具之一,Stephen稱,某些外國大學將筆蹟鑑證列為法證課程的選修科目之一;法國、德國等更設有專門的筆蹟學院。「外國頂尖筆蹟專家可能需以數年時間來處理一宗個案,酬勞更可高達數百萬美元。相對於歐美國家,香港在筆蹟學的發展仍屬起步階段,主要應用於刑事鑑定上,而且並非獨立職業。」

他續稱,從事相關工作者,最重要是具備良好的分析力、觀察力,憑經驗客觀地將筆蹟、簽名逐一解構分析及研究,不能忽略任何一個特徵。

德國用作人力招聘工具

其實只要把筆蹟學運用得宜,一樣可如外國般應用在人才招聘、商務管理、心理學、教育等多個領域。以人才招聘為例,德國有8成的公司把筆蹟分析視為招聘員工的評估工具;內地亦開始有私營企業在擇才時應用此工具。

Stephen說,僱主、人力資源人員要在短短的面試過程中,了解應徵者並不容易,如輔以筆蹟分析工具,尋找應徵者一些符合機構價值觀、適應工作環境的性格特徵,對減低員工的流失率及減少浪費資源或會有幫助。

他解釋,從筆蹟中的一撇、一劃、一點,以及字的力度、字與字之間距離等,可以反映應徵者的性格、心理狀和內心世界。「例如:筆劃分明者代表性格爽朗、直截了當;應閉合的字卻不閉合,代表此人很喜歡說話、口沒遮攔;落筆欠力度、愈寫愈混亂,並出現錯字者,代表意志力薄弱、為人欠誠信;字體圓則象徵性格較為圓滑,容易與人相處,比較和藹可親。」

微觀筆蹟 透視性格

每人的筆蹟、簽名都有各自的風格,最多只是相似而不相同,Stephen稱,即使是同一個人,其筆蹟、簽名也會因心理狀態、時間推移等而有所改變,所以要掌握筆蹟學絕非容易,他建議有意認識筆蹟學的人士,可從修讀基礎課程開始。

現時本地亦有機構開辦相關課程,大部分學員主要為滿足個人興趣,亦有部分學員是僱主、人力資源人員、社工及教師,希望將所學應用在工作層面,如員工招聘、管理等方面。

Stephen稱,教授筆蹟學時會配以趣味學習的形式,讓學員在遊戲的過程中,分析彼此的簽名,亦會加入如藝人簽名及字體等案例,幫助學員理解複雜、抽象的理論與課題,亦能加強互動性。「還會教授學員運用一些常用的小工具,包括量角器、間尺、格仔紙、放大鏡等,協助分析筆蹟。」

(原 訪問稿 於2011/7/15在《明報JUMP 版內刊出)

標籤:

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也談外傭居港權

外傭居港權的爭議,在社會上擾攘了一段時間。表面上,是法律條文上的爭辯;但內裡,卻可能涉及歧視。提呈人大釋法,固然能夠解決法律上的爭議,也能釋除香港不同民間組織的互相撕裂。但筆者於這件事上所關注的,卻是法律背後的觀點、理性與公義。最常識的看法,第一是:為甚麼家傭的工作性質,亦即慣常由婦女所擔任的工作崗位,跟其它工作比較,會被賦予不同的內涵,繼而被《入境條例》加以「特別處理」?第二是:為甚麼同樣有申請歸化香港的案例?當申請者是來自歐美日等地方時,香港人沒表示甚麼,但當申請者是來自東南亞國家時,香港人的情緒會如此激動?說起來,這其實是多年前內地港人子女「居港權」爭議的翻版。一涉及香港人的個人權益,政黨及政客就會加倍煽風點火,而港府則會拋出一大堆「無從考核」其可信性的數字,以恫嚇香港人。鄭經翰早前分析時說得好,他說:雖然利益攸關,但他仍然選擇公義(與法治)。原因是:你今次一旦因為利益而放棄公義(與法治),下次別人也會因為利益而放棄你。其實,廿多年前英國人基於自身利益考慮,亦曾通過所謂法律方法 ,去剝奪香港人原先擁有的居英權,而當年的香港人也曾一度憤怒,感到被歧視和被離棄,但為甚麼香港人又不能得從那次事件中學習呢?更何況,外傭現時可以「有資格」申請「居港權」,並不等同馬上可以「有條件」獲得「居港權」呢!於此,筆者想起納粹時期,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的反納粹懺悔文《起初他們衝著共產主義者而來1(First they came for the Communists),亦願以它與大家共勉。內容大致是:

起初納粹黨人衝著共產主義者而來,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我沒有說話;

接著他們衝著猶太人而來,
我不是猶太人,
我沒有說話;

後來他們衝著工會成員而來,
我不是工會成員,
我繼續沒有說話;

此後他們衝著天主教徒而來,
我不是天主教徒,
我還是沒有說話;

終於,
他們衝著我而來,
再也沒有人能站起來替我說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關資料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4%B8%81%C2%B7%E5%B0%BC%E8%8E%AB%E6%8B%89

標籤:

陶傑的「言論及創作自由」與「家長及教師責任」

陶傑以「言論及創作自由」和「家長及教師責任」兩個觀點,替自己在《爽報》裡寫的情色小說護航。首先,筆者真心佩服他的無怨無悔,不像從前的「讀書人」,以「誨淫」為恥。其次,也妒忌他的文采風流,意淫而不突兀。但筆者卻有兩點回應。第一,「言論自由」固然可貴,但卻不是「無止境」的。像《爽報》的,版版都突然女性身材,段段專欄都引入「性愛」元素,我個人就「不接受」。雖然仍未犯法,但卻欠缺應有的自律,最終定會引起社會人士反感,「言論自由」反可能因此而被收窄。第二,下下說「不是自己責任」的人,通常都是不負責任的。筆者不敢說,於此事上,家長和教師沒有責任,但傳媒卻也是有「責任」的。像陶傑般,為錢而賣文章,又有人給他錢,筆者祇能妒忌和羨慕;但陶傑若硬要搬出似是而非的「大道理」,筆者心裡就祇能暗笑,並說句:若你是不收錢的,我真心的相信你,是為了「言論及創作自由」,但你明明是為了錢,為甚麼卻沒有勇氣直接說,這是「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規律……。簡而言之,我個人很同情陶傑。說起來,他的樣子不是早已告訴了大家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