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星期五

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久不久都會聽到家長對其子女前途的憂慮。擔心子女學業成績追不上,擔心子女將來入不了心儀的名牌大學學系,又或者是畢業後找不到有前景的工作等。 


為人父母者有這些憂慮,當然有一定的理由。然而,世界變幻莫測,很多事多想無益,筆者覺得讓高中以上的年輕人自己去面對這些問題,始終比較恰當。這一來,從心智發展水平來說,十四、五歲的青少年跟成年人比較,其實相距已不遠。二來,年輕人正處於反叛階段,對外來壓力會比較敏感,你的關心於他們看來,可能是干涉。三來,世界在變,很多未來他們從事的工種及隨之而來的相關知識/技能要求,根本在目前一刻仍未落實。倘以現時的框架去勉強思維,可能祗會是徒勞無功。四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該怎樣走,始終應該由當事人去決定。父母要做的,不外乎在於提醒與支援。那麼,小學乃至初中學生的家長,又該怎樣為其子女的學業成績作適切預期呢?下面提供一些線索。 


一般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資質,由於是願望寄托及資源投放所在的原因,往往會出現頗大程度的偏差。這再加上「後天教育無敵論」橫行,很多父母便以為「肯花多點錢給子女去上上堂、補補習」,學些捉題、答題技巧,甚麼也可以追回來。對於以上說法,筆者當然不能完全否定。然而,任何附加形式的增補式學習,都祗能移走一些「本來可以移走的障礙」,對於資質卻是無助的。更何況,擁有同樣想法的父母,又怎可能得你一個?於是最後結果當然是打個和,大家重新開始。於此,筆者高度推介為人父母者,要先審視自身家族內的資質概況,即如父系母系雙方,包括父母親自已讀書時的表現與成就,再考慮族內一眾親戚的學業成績,然後對子女的可能成績作一個合理的綜合預期,避免失望。 


當然,學業成績並不等如一切。於現世代裡,基本語文溝通及科技應用能力,於長線發展,實不能或缺。而培養子女的「抗逆能力」,就著他們個殊性發展他們個別的志趣與潛能,在複雜多變的世代中,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原刊於2023-5-30 明報 教大GPS)


家長可以為子女做些甚麼?

期望自己子女能擁有較自己更好(或至少不比自己差)的社經位置與成就,是人之常情。但以現時香港(甚至整個世界)來說,卻知易行難。要知大量統計數字均已經指出,高速向上流動的社會發展階段已成過去。跨代社會流動呈現呆滯,甚至下滑。學歷通漲、知識折舊等問題,愈來愈嚴峻。想子女向上游,或做個舊時所謂的精英,愈來愈困難。然而,大家祗要看闊一些,換一換看事物的框架和角度,便不用太擔心了。正如很多文章均指出,社會的變遷速度,異乎想像,很多未來工種,在目前一刻,根本還未出現。相反,現時很多令人羡慕的専業,卻非常有機會於短期內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況且,新時代人類的價值觀及思考模式,跟上一代人的想法,也有很大的距離。到時,社會是否仍然舊世界的標準去界定一個人的位置,根本沒有人能説得準。所以,筆者斗膽建議為人父母者,與其花精神擔心這些,倒不如把力氣花在培養子女的各樣「社會通用基本技能」(即:語文及科技等)上。然而,除了這些,為人父母還可以為子女做些甚麼呢? 

「成功靠父幹」基本上不是謊言。我們細心觀察的話,其實不難發現,很多「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段段「父母在背後默默耕耘」的故事。資源投放,祇是基本。父母的「真人示範」(身教),也是其次。卻原來,父母親的眼界、視野,才是最玄虛和微妙的關鍵。筆者可以這樣說,子女在完全成長之前,或多或少是「透過父母親的眼睛看世界的」。換句話說,就是「你的眼界和世界視野有幾闊、有幾精準,你子女未來的眼界和世界視野,就有幾闊和幾精準!」我們當然可以超越我們的父母很多,但個人成長後對之所需付出的代價與效能,較之一早有父母在這方面也鋪了路的比較,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無意在此低貶以「舊世界模式及價值」生存的家長。但卻想指出「元宇宙」所代表的新世界模式與價值正來勢洶洶,與其執著引導子女一些舊有成功標準,不如打開胸襟多看看世界的變化,為子女進入新時代做一個「領航員」。 (原刊於 2023-3-7 明報 教大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