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監察性』社會」與良性、有效的舉報機制

眾所週知,現代人其實是活在「被監察」的處境之下的。全世界的政府,都有監察及拒絕入境的名單;各地政府對互聯網有不同程度的監控;國內從前的鄰里(街坊)組長或現時城市的「街道辦」等,都已是公開的「秘密」,叫人提心吊膽、動彈不得。而這幾年香港政府的「竊聽風雲」,也曾鬧得滿城風雨。但這些其實都很表面。實際上,我們現代城市人每天受到的監察,又何止這些?處處可見的「天眼」及「閉路電視」,幾乎人人手上都有一部的手機、電腦,和現時極流通的「八達通」與「提款卡」,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洩露我們的行縱與私隱。部分私人企業,甚至用些「監察軟件」去審視旗下員工的一舉一動。但這些全都不是筆者所擔心的。筆者最擔心的,始終是最原始的「舉報」,特別是那些出於「妒忌」與「私心」而創作出來的「匿名」信件、電話與電郵。這些都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拖垮一個人所作的努力。現時各國政府與大型機構,表面上都拒絕處理「匿名」舉報,以示公正和避免「誣衊」。有的,亦祇是「私下」作調查。然而,從社會群眾對「當權者」及「利益對立者」的「制衡性」來說,用「匿名」方法以避免遭到「報復」1,又似乎是一種「無可奈何」。如何減低「虛假舉報」的破壞力?怎樣才能達致具建設性的「社會監察」?這兩個問題,的確值得大家思考2。(漫畫:吳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倒轉來說,當權者對「投訴人」的封殺與報復,也值得注意。
2:可參閱2010年1月6日和2009年12月14日,思考與學習站長雜談 >《匿名控訴與網絡上的「挑釁文化」》與《部分有權者的野蠻邏輯》兩篇短文。

標籤: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