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初春後不久,就到「
復活節」,意味太陽正式重臨大地、天氣回暖,晝長而夜短。而復活節的英文名稱
Easter,則是古代泛歐地區的春日與生育女神的名字。到後來,
基督教成為
羅馬國教,基督徒認為可以借之以紀念
耶穌受難後的重生,於是把之正式定名「
復活節」。於西方,以「蛋」象徵「復活」,不難理解,是取其「從『死』物變成『活』物」的意思。而初春的「兔子」
1則象徵
2「活潑、生育與生機」,取其蹦跳、好動與驚人繁衍能力的特質來比喻。
而「
清明節」,則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它的前一日,就是「
寒食節」
3。清明,是萬物既清且明之意。清明前後陰晴不定,總多雨絲零落,古人借之以寄祖先的親恩,逐立之為「禮拜祖先」的日子。而「
寒食節」之起源,則始於
春秋的
晉文公時代。話說公子
重耳重新掌權後,忘記封賞功臣
介之推。
介之推失望之餘,與母親避居山上。不久,
晉文公醒覺,多次探問皆不得見。於是聽取愚策,以火燒山,欲逼他現身。後來,火是燒了,但人亦死了。
晉文公悔不當初,於是下命令,從此於那一日不生火煮食,一律「寒食」。最後,民間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遂有
清明節吃「寒食」之習俗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1:於西歐部分地區,在
復活節期間,有送兔子給小朋友的習俗。
註
2:在歐洲,
復活兔一般以
野兔(Hares)而不是以
穴兔(Rabbits)來象徵。前者耳朵較後者長,喜歡單獨於野外(而不作「穴居」)活動。附上的,是一隻可愛
家兔的相片,她的名字叫「
小可」,是「
穴兔」的後代,僅供參考。
註
3:
寒食節於山西興起,至東漢末而盛極而衰。
註
4:
陳雲引諸多證據,說
介之推的故事,並不可信。
標籤: 復活節、復活兔、寒食節、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