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從蘇格拉底到黃子華

看罷黃子華的《愈大鑊,愈快樂》棟篤笑光碟,筆者再一次肯定黃子華的才華之餘,亦可斷言「黃式幽默」,非其他現時幾位當紅「個人獨腳秀」藝人所能比擬。雖然,在最近一次棟篤秀《嘩眾取寵》裡,黃子華曾笑稱,受著林海峰與詹瑞文二人的左右夾擊1。但心水清的觀眾一定明白,黃子華棟篤笑的最吸引處,是在於他說的內容,而不在於他的表演形式。筆者曾經說過,十年前的《拾下拾下》,已經是黃子華棟篤笑的高峰,而今番看畢他的《愈大鑊,愈快樂》後,則筆者更肯定,在演繹形式上,黃子華已肯定了自己的一套,再難突破。像半戲劇式的「自言自語」,我細個果陣,「阿強」的故事,想當年,我「阿媽」同我講,玩「歌詞」及「新事物」等。然而,在內容創作上而言,黃子華的「笑話」,則延續了他早年讀「哲學」時的生命,把思考融入於所見所聞,並把它們化作「棟篤笑」的形式與其他人分享。就簡單以《拾下拾下》、《冇炭用》、《兒童不宜》與《愈大鑊,愈快樂》四篇來說,四者對城市人(香港人)生活的蒼白與無聊指控,與及對現代人存活意義的嘲弄,都十分明顯。而當中對現代社會道德倫理的挖苦,更加是切中要害,手到拿來。這與「純搞笑」、「扮鬼扮馬」或「手舞足蹈」形式的個人表演,實不可同日而語。筆者唸哲學時,老師曾告訴筆者,哲學是始於對宇宙的驚訝,而歸結於發現人存活的意義。而唸哲學的人,又總會以自己的語言去作思考及表述。依上述所說,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說的,固然是哲學。但同樣也依上述所說,黃子華所說的,又何嘗不是哲學?大抵他們之間的不同,祇是黃子華用的是粵語,說的形式是「笑話」而矣。而撫心自問,於蘇格拉底的詰問法與黃子華的篤棟笑二者之間,從筆者自身吸取思維養份多少的角度而言,前者就甚至更不如後者。而作為說粵語的香港人,黃子華的「親切感」與「零距離」,亦不用多說。很多人都知道香港哲學界有個李天命,但筆者也是到了今天才覺悟,原來還有個黃子華。 而如果說,當代的哲學命題,是哲學如何能在不同的社會裡生根,那麼,黃子華的「粵語港式棟篤笑」,應該是一個精采的示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關於他們三人的比較,可參閱筆者對《是但嗡,求其大合唱》(DVD) 所寫的評論。(站長世界 > 史提反世界 > 史提反電影評論 2008/9/16)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