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

可以預見的問題,教育當局應及早籌謀

一如所料,特首曾蔭權在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裡,對教育的新意及「積極性」均欠奉,政策亦不見得具「持續性」及「前瞻性」。除了多年來說過要爭取的「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改善學生語文能力」、「提升教師專業地位」和「降低師生比例」等範疇,他再無實質跟進與回應外,今次《施政報告》更突然用幾段、寥寥幾百字,提出要成立「國際廚藝學院」,和專為服務「非華語學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青年學院」,令筆者及很多教育界人士完全摸不著頭腦。

花費五億設立「國際廚藝學院」是否必要?

《施政報告》說,職業訓練局轄下的「中華廚藝學院」,在短短十年間已建立國際品牌,因此特首建議設立「國際廚藝學院」,同樣由職業訓練局負責管轄。但問題是職業訓練局的定位是甚麼?政府為甚麼要花費五億去興建一所新的院校,而不直接讓現在已經有相關課程的大學去籌辦?先不論「中華廚藝學院」是否真的如特首所說已經「蜚聲國際」,但它當年成立的原因,部分卻在於香港於中廚方面的訓練與資歷均缺乏認證,為鞏固香港「東方美食都會」的美譽而來。但現時香港幾所大學均已經設有酒店及旅遊學院,當中亦有涉及西廚的訓練,為甚麼今次不讓他們接手以產生「協同效應」?

新的「青年學院」是否違背政府近年的「共融、全納教育」取向?

表面看來,特區肯開辦一間專為服務「非華語學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青年學院」,為「弱勢」青年開拓出路,的確是德政。但倘若香港現時的教育體制在「融合」(Inclusion)與「全納」(Integration)方面是成功的,在「支援」方面是有效的,特區又何苦要多此一舉?因此,筆者覺得是否該成立新一間新的,並且能提供四百多個學額的「青年學院」反而不是問題所在,我們要思考的,是這間學院的出現,究竟是否已反映出香港現時教育體制或政策出現了問題?

明年「雙軌年」專上學額不足,政府該如何解決?

其實替一眾對將來躊躇滿志的青年謀出路,特區政府先要面對的,還有明年「雙軌年」的一關。根據2012/2013學年的統計數字,特區資助的院校將提供合共約30,300個大學一年級學額予新舊學制的中學畢業生,自資課程學額有6,800個,另再加上約37,400個副學士的學額,即共74,500個學額。然而,明年單是新學制文憑試的畢業生,卻已經有7.5萬,而舊學制的高考生,又有近4萬。按預測他們成績達要求及選擇升學的,至少有8萬人。換句話說,亦即有5,000至10,000個不足的學額,到時特區政府將如何解決呢?實在讓人狐疑。

結語

同樣源自「新學制」的,其實還有「新毅進」與「副學士先修」課程的入學資格與內容問題。要知,推行了十多年的「毅進」課程,明年將功成身退。但之後的「新毅進」課程,究竟實質內容是怎樣的,教育當局卻一直未有清晰交代。而與之有密切關係的「副學士先修」課程,該如何定位,亦令人相當不安。要知以往在中學會考裡表現未如理想的青年,不在少數,而「毅進」及「副學士先修」課程,就一直是他們繼續進修的途徑。但如今第一屆中學文憑試已近在眉睫,教育當局卻愛理不理,遲遲未公佈相關安排,恐怕到時祇會引起一遍不安與混亂。

(原文刊於11月9日《香港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