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久不久都會聽到家長對其子女前途的憂慮。擔心子女學業成績追不上,擔心子女將來入不了心儀的名牌大學學系,又或者是畢業後找不到有前景的工作等。
為人父母者有這些憂慮,當然有一定的理由。然而,世界變幻莫測,很多事多想無益,筆者覺得讓高中以上的年輕人自己去面對這些問題,始終比較恰當。這一來,從心智發展水平來說,十四、五歲的青少年跟成年人比較,其實相距已不遠。二來,年輕人正處於反叛階段,對外來壓力會比較敏感,你的關心於他們看來,可能是干涉。三來,世界在變,很多未來他們從事的工種及隨之而來的相關知識/技能要求,根本在目前一刻仍未落實。倘以現時的框架去勉強思維,可能祗會是徒勞無功。四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該怎樣走,始終應該由當事人去決定。父母要做的,不外乎在於提醒與支援。那麼,小學乃至初中學生的家長,又該怎樣為其子女的學業成績作適切預期呢?下面提供一些線索。
一般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資質,由於是願望寄托及資源投放所在的原因,往往會出現頗大程度的偏差。這再加上「後天教育無敵論」橫行,很多父母便以為「肯花多點錢給子女去上上堂、補補習」,學些捉題、答題技巧,甚麼也可以追回來。對於以上說法,筆者當然不能完全否定。然而,任何附加形式的增補式學習,都祗能移走一些「本來可以移走的障礙」,對於資質卻是無助的。更何況,擁有同樣想法的父母,又怎可能得你一個?於是最後結果當然是打個和,大家重新開始。於此,筆者高度推介為人父母者,要先審視自身家族內的資質概況,即如父系母系雙方,包括父母親自已讀書時的表現與成就,再考慮族內一眾親戚的學業成績,然後對子女的可能成績作一個合理的綜合預期,避免失望。
當然,學業成績並不等如一切。於現世代裡,基本語文溝通及科技應用能力,於長線發展,實不能或缺。而培養子女的「抗逆能力」,就著他們個殊性發展他們個別的志趣與潛能,在複雜多變的世代中,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原刊於2023-5-30 明報 教大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