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態」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經歷兩年多的世情變化,香港終於發展出一種「新常態」。政府的防疫策略已落實,除了個人衛生及社交距離外,於教學範疇內,最明顯的影響,莫如鼓勵使用「網上教學」。而於此段期間,筆者剛巧作了不少新嚐試,亦收到了不少的正面回響,所以決定把經驗分享出來。
筆者任教的大學,對於網上教學的施行,即如:網課的類型、各自在課堂施行中所佔的比例、學生網課的出席要求、參與方法乃至功課安排等,都有頗清晰的指引。然而,在此框架以外,不同教師則可以就各自的實際情況,有不同的選擇。
經過不斷的摸索,筆者現時典型的網課授課安排如下。一) 於上課一週前,透過網絡教學系統,通知下一堂的上課流程。包括:該節現場的網絡上下課預計時間;那一堂的思考及討論題目;會玩哪些玩戲;哪些同學須作甚麼準備等。二) 自己錄製定一些 關於該堂教學內容 的錄像,或包含聲音旁述的「投影片」,再加一些在網絡上 可尋找到的 相關資源(註明:不同重要程度) ,讓學生於上課前自行觀看,以節省網課的單向授課時間。三) 設計一些於網課時,可即時讓學生互動參與的玩遊或活動環節。四) 以簡單問答形式,代替例行點名,加強學生參與。五) 視乎進度,邀請不同嘉賓作長短不同的「現場分享」,增加網課的「可觀性」及「多元性」。六) 遊戲、活動或嘉賓分享後,專設「現場分組討論」,強化學習成果。七) 成立學科社交群組,全天候式分享即時或相關學科的資料,鼓勵學生參與,令學習變成生活習慣。
以上跟現場實體課的最大分別,就是學生可針對個人志趣、需要和生活規律,進行一個較「精準」的學習進程。減少部分對個別學生而言,是「無效」的學習時間。舉一個例,某同學對該科某課題中,已熟悉的部分,可自行繞過至下一環節。對於有興趣的相關課題,則可自行瀏覽附上的資料。遇上不明白時,才向教師查詢。也由於不涉及交通成本,網課的嘉賓分享時間,亦有較高的彈性,長短不拘。
筆者雖於大學任教,但相信以上原則在中學應該也適用,在此拋磚引玉。(原載於 2021-7-10 信報〈教研陣地〉)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