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星期四

如何透過學生組織推動學生的個人成長

筆者唸大學時積極參與學生組織,更正值本身大學爭取正名之際,又是六四民主運動如火如荼之秋,由是,從中學會了很多像:自我管理、跟校方管理層溝通、與傳媒打交道、做財政預算、時間運用及開會技巧等的東西,終身受用。因此,筆者一直以來都主張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籌劃活動,特別是學生會一類的組織,校方就更加應該放手,讓學生能大膽嚐試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不說不知,除了有百年歷史的香港大學一早已對外註冊,並且財政獨立外,香港其他大學學生會的發展都頗曲折。當中,有些更連獨立法人、對外發聲明的法律地位都沒有,而財政狀況更成疑。而經歷早幾年的乏人「接莊」情況,可以說到現在,香港大部分大學的學生會運作仍未算成熟。至於香港中學的學生組織,情況當然更壞。

據筆者所知,現時香港大部分中學的學生組織,皆從屬於學校的行政架構裡。校方會委派一至兩名顧問老師作督促,並主要從事學生福利或社區服務的工作。學生會的幹事成員,雖然絕大部分由選舉方法選出,但實際決策權力相當有限,而且在財政上,更絕對受制於校方的決定。而除了複製上年度的工作大綱外,絕少做出具個體性的行動,或發表具獨立批判性的想法。像《學民思潮》般的中學生自發組織,是被逼出來的,也是異數。

其實,開放學生組織,讓高中以上的學生自發去籌組活動,就特定議題向社會發聲或採取行動,對學生個人成長,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至少,在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自主自立,籌組活動,管人管錢,與及在發生問題時承擔後果。祇要校方肯放手,於長線來說,這更加是一種「積極參與式的公民」培養。那麼,學校該如何配合呢?

簡單而言,校方應於學生組織的規章內,釐清學生籌劃活動時,參與學生的權責與風險。於每一新學年要求他們提交工作計劃書及財政預算。於每一學期完結前提交工作報告及財務狀況總結。學生遇上問題,能隨時伸出相應的援手。筆者相信,若做到以上幾點,香港學生的適應力與競爭力,必定能更進一步。(原文刊於2014-1-1 星島日報〈大學版〉)

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

FB面書的心理及哲學閱讀

面書一類的社交網站,發展至今,除了世界性商業及情報收集的影響外,也令「讚」、「圖案表達」及即時「回應」一類的互動文化逐步成型。而從心理學及哲學角度入手,又可以作出以下的分析。

1. 年輕一代,愈來愈重視畫面、圖像的交流,而文字表達卻傾向愈來愈短促。一句起,兩句止。
2. 書面的參與者,主要以年輕一輩為主。而從他們貼上的個人照片及封面看,自戀自在、自得其樂,且呈明顯的個人品味差異的情況持續,更不斷加劇。
3. 面書的「近況」和「分享」,絕大部分不在特定時間裡發出,內容以生活鎖碎事為主。展示在現代人的工作及活動模式多元,生活裡的無聊轉折位亦有很多。
4. 從身旁觀察所得,大部分面書參與者,一旦在網上分享過某個內容,在生活上對該項事情,就不會再提。暗示現代人,逐步把自己作二分,網上是一個,現實生活又是另一個。
5. 在面書上使用假名、另類、非真實相片、虛擬身份的人,於發言時多極端而古怪。這簡接也同時直接說明,很多人希望擁有「虛擬」或「隱藏」的身份。而他們的發言,則顯示當一個人的身份及角色被隱藏後,說話可以很「極端」;而他們對其他人發貼的回應,則暗示人類內心很多千怪百怪的想法,至少部分是異常而幽暗的。
6. 面書很重視訊息分享。當中主流是純資訊交流。但部分卻似主動宣揚某些信念或生活態度,再繼而出現一些公開或隱藏的群組,分享共同「認可」的資訊之餘,排斥相反意見。令部分人「物以類聚」的情況加劇,眼界及世界觀進一步收窄。

無論如何,面書出現前的世界,已不可能再現。它的意義,肯定值得心理學家及哲學家去反思,而它的影響若何,則亦必然是一個仍值得大家思考與研究的課題。

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香港的日與夜

每次去外地旅行,無論是到城市也好,到古蹟也好,到野外也好,總對光線感到好奇。仿佛就是跟香港不一樣,要暖和一些,要漂亮一些。

到了前幾年,在澳門和深圳工作,偶爾在日光下的街頭佇立,才明白一個道理。原來,外地日間的光線,部分是由地面反射回來的。而由於香港地少人多,高樓大廈林立,日間地面已經早沒有甚麼日照反射的空間了。

又到前幾天,跟家人到吉隆坡迪生港渡假,才發現香港的夜,也跟其它的地方,並不一樣。

這也許是文明、發達的原故。香港到處都是街燈,而有店鋪商販的地方,亦一律到深宵,仍燈火通明。更何況,還有五光十色的招牌與霓虹光管。於是,夜裡香港所缺乏的,就是黑暗。

筆者經常跟朋友說,香港人是不會明白甚麼是真正的黑暗和寧靜的。祇有到過荒效渡宿,或是於鄉村裡成長的人,才知道:夜空原是佈滿星星和滿載蟲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