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學生組織推動學生的個人成長
筆者唸大學時積極參與學生組織,更正值本身大學爭取正名之際,又是六四民主運動如火如荼之秋,由是,從中學會了很多像:自我管理、跟校方管理層溝通、與傳媒打交道、做財政預算、時間運用及開會技巧等的東西,終身受用。因此,筆者一直以來都主張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籌劃活動,特別是學生會一類的組織,校方就更加應該放手,讓學生能大膽嚐試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不說不知,除了有百年歷史的香港大學一早已對外註冊,並且財政獨立外,香港其他大學學生會的發展都頗曲折。當中,有些更連獨立法人、對外發聲明的法律地位都沒有,而財政狀況更成疑。而經歷早幾年的乏人「接莊」情況,可以說到現在,香港大部分大學的學生會運作仍未算成熟。至於香港中學的學生組織,情況當然更壞。
據筆者所知,現時香港大部分中學的學生組織,皆從屬於學校的行政架構裡。校方會委派一至兩名顧問老師作督促,並主要從事學生福利或社區服務的工作。學生會的幹事成員,雖然絕大部分由選舉方法選出,但實際決策權力相當有限,而且在財政上,更絕對受制於校方的決定。而除了複製上年度的工作大綱外,絕少做出具個體性的行動,或發表具獨立批判性的想法。像《學民思潮》般的中學生自發組織,是被逼出來的,也是異數。
其實,開放學生組織,讓高中以上的學生自發去籌組活動,就特定議題向社會發聲或採取行動,對學生個人成長,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至少,在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自主自立,籌組活動,管人管錢,與及在發生問題時承擔後果。祇要校方肯放手,於長線來說,這更加是一種「積極參與式的公民」培養。那麼,學校該如何配合呢?
簡單而言,校方應於學生組織的規章內,釐清學生籌劃活動時,參與學生的權責與風險。於每一新學年要求他們提交工作計劃書及財政預算。於每一學期完結前提交工作報告及財務狀況總結。學生遇上問題,能隨時伸出相應的援手。筆者相信,若做到以上幾點,香港學生的適應力與競爭力,必定能更進一步。(原文刊於2014-1-1 星島日報〈大學版〉)
不說不知,除了有百年歷史的香港大學一早已對外註冊,並且財政獨立外,香港其他大學學生會的發展都頗曲折。當中,有些更連獨立法人、對外發聲明的法律地位都沒有,而財政狀況更成疑。而經歷早幾年的乏人「接莊」情況,可以說到現在,香港大部分大學的學生會運作仍未算成熟。至於香港中學的學生組織,情況當然更壞。
據筆者所知,現時香港大部分中學的學生組織,皆從屬於學校的行政架構裡。校方會委派一至兩名顧問老師作督促,並主要從事學生福利或社區服務的工作。學生會的幹事成員,雖然絕大部分由選舉方法選出,但實際決策權力相當有限,而且在財政上,更絕對受制於校方的決定。而除了複製上年度的工作大綱外,絕少做出具個體性的行動,或發表具獨立批判性的想法。像《學民思潮》般的中學生自發組織,是被逼出來的,也是異數。
其實,開放學生組織,讓高中以上的學生自發去籌組活動,就特定議題向社會發聲或採取行動,對學生個人成長,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至少,在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自主自立,籌組活動,管人管錢,與及在發生問題時承擔後果。祇要校方肯放手,於長線來說,這更加是一種「積極參與式的公民」培養。那麼,學校該如何配合呢?
簡單而言,校方應於學生組織的規章內,釐清學生籌劃活動時,參與學生的權責與風險。於每一新學年要求他們提交工作計劃書及財政預算。於每一學期完結前提交工作報告及財務狀況總結。學生遇上問題,能隨時伸出相應的援手。筆者相信,若做到以上幾點,香港學生的適應力與競爭力,必定能更進一步。(原文刊於2014-1-1 星島日報〈大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