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

FB面書的心理及哲學閱讀

面書一類的社交網站,發展至今,除了世界性商業及情報收集的影響外,也令「讚」、「圖案表達」及即時「回應」一類的互動文化逐步成型。而從心理學及哲學角度入手,又可以作出以下的分析。

1. 年輕一代,愈來愈重視畫面、圖像的交流,而文字表達卻傾向愈來愈短促。一句起,兩句止。
2. 書面的參與者,主要以年輕一輩為主。而從他們貼上的個人照片及封面看,自戀自在、自得其樂,且呈明顯的個人品味差異的情況持續,更不斷加劇。
3. 面書的「近況」和「分享」,絕大部分不在特定時間裡發出,內容以生活鎖碎事為主。展示在現代人的工作及活動模式多元,生活裡的無聊轉折位亦有很多。
4. 從身旁觀察所得,大部分面書參與者,一旦在網上分享過某個內容,在生活上對該項事情,就不會再提。暗示現代人,逐步把自己作二分,網上是一個,現實生活又是另一個。
5. 在面書上使用假名、另類、非真實相片、虛擬身份的人,於發言時多極端而古怪。這簡接也同時直接說明,很多人希望擁有「虛擬」或「隱藏」的身份。而他們的發言,則顯示當一個人的身份及角色被隱藏後,說話可以很「極端」;而他們對其他人發貼的回應,則暗示人類內心很多千怪百怪的想法,至少部分是異常而幽暗的。
6. 面書很重視訊息分享。當中主流是純資訊交流。但部分卻似主動宣揚某些信念或生活態度,再繼而出現一些公開或隱藏的群組,分享共同「認可」的資訊之餘,排斥相反意見。令部分人「物以類聚」的情況加劇,眼界及世界觀進一步收窄。

無論如何,面書出現前的世界,已不可能再現。它的意義,肯定值得心理學家及哲學家去反思,而它的影響若何,則亦必然是一個仍值得大家思考與研究的課題。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