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香港「八十後」的心理分析

與學生閒聊,勾起了筆者對「八十後」心理的一些興趣。說起來,「八十後」是於香港最風光的年代裡成長的。他們的父母平均都有中學或以上的學歷,由小職員(或某個入行崗位)做到某個職級,相信「成功需苦幹」。而相對於香港前幾代人傾向對子女實行較鐵腕、高壓的手段,「八十後」的父母,則對子女採取較寬厚、平等及體貼的家庭教育及管教模式。有資源的話,他們總會給子女買最好的,亦儘可能給子女足夠的「私人空間」。而「八十後」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受到他們父母的諸多愛惜、保護和遷就外,亦較少有來自(同住)兄弟姊妹的直接競爭。這再加上香港學校自八十年代起放棄體罰,「學生權益」思維抬頭,故「八十後」多養成「較樂天、自信、不妥協、『理所當然』和『異想天開』」的心理。這再加上自小已擁有較大的「私人空間」,故於成長後對「自置物業」的需求,就更懇切,也更期望社會的上一代能像「家中父母」或「學校裡的師長」一樣會「尊重及遷就自己」1。外出工作後,遇上「手緊」時,可以反向父母需索零用。有餘錢的話,卻可以自己用來購物,享受「獨立」。愛情方面呢?「八十後」成長於「物資豐富的年代」,不希罕物質與「拜金式愛情」,崇尚「戀愛至上主義」。雙方「夾」的話,可以纏纏綿綿;「不夾」的話,通常都不會浪費對方時間,實行「好就『一世』,唔好就『一季』」政策。而於其中,當然以「唔好」的居多。工作方面,則他們會認為揀工、做工,都最重要是:自己「有興趣」和「覺得好玩」。錢,固然重要,但「若勉強」的話,卻會「無幸福」,故從來不會「辛苦自己」,做了一個上午,覺得「不對路」,就即走。而當中更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家中仍未至於要「等(佢地搵錢返黎先至有)錢開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與一位八十後傾談後,終於明白他們部分人的底層想法。簡而言之,某部分八十後是想仿傚中國古代「太公分豬肉」和本地的「丁屋制」,祇要是有香港身份證,就可以到某個歲數取得田地,和分享香港長久以來所積聚的成果。

相關文章
http://views-stephen-hk.blogspot.com/2010/06/80.html

標籤:

1 則留言:

Blogger wongwhstephen 說...

今早看《新報》社評,發現他們說的,竟與自己寫的,有八成相似。不知的話,會以為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

2011年2月20日 下午10:50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