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從心理分析看「激進的80後」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及行為反應,不一定是源於那個人對某事物的「客觀判斷」或「理性分析」。更多時候,這反而是源自一個人的成長背景及所處的「心理生態」實況。即如:筆者近月從不同媒體裡看到部分激進「80後」的行為,我就會於心裡想,他們這班人是怎樣成長的呢?而根據我的推理,他們這班「80後」,除了位於「30歲前」的「生理反叛及破壞高峰期」外,童年受到長輩的抑壓,應該是促成他們變成「目下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事實上,未曾確切感受到「壓抑」的人,也是很難發動暴力1的。除此以外,這班追擊各路異己人士的「80後」,在心理格局上,亦祇有幾個可能。要不,他們就是「非黑即白」的「道德潔癖」患者,不能接受半點「妥協」;要不,他們就是「門徒格局」,一切以「教主」的教誨行先,並以「幫主」的吩咐至上。否則,也是最大的可能,他們本來就是生活上的可憐蟲與失敗者,祇是「因利乘便」把平時在生活上的怨鬱憤恨,以「正義」之名,借「反不公平的政治體制」為藉口來渲洩。但無論如何,政府及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狀況,都不應「視若無睹」,以為「政制」過關便沒事。要知,埋藏在極少數人心裡的炸彈一旦爆發,社會要為其後果所付出的代價,是難以預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暴力,也包括「語言暴力」。80後反特權青年成員林輝於剛過去的《城市論壇》上說,「講粗口」是「小事」。但要知「講粗口,就等如講粗口」。「說道理等如說道理」。一邊說道理、一邊講粗口,就等如「(就算)有道理都變『無道理』」!林輝說這是「小事」,那麼反對他的,是否就可以向著他講「粗口」呢?況且,如果「講粗口」真的是「小事」,那麼,日後在討論問題時,被指摘「講粗口」的人士是否都應該戒掉它?

標籤: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