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讓教師先打好「思考教育」的基礎
小學教師被教育局「永久釘牌」,令教師專業界別內無不嘩然!事件讓人深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之餘,亦令筆者覺得此事須從教師專業界別內做起。一來,避免「悲劇」再次出現。二來,「教育」也真該是時候回歸「教育」了。恰巧筆者舊同學傳來問候,不禁憶起大學時代老師的教誨。於是,決定借此處談談「思想教育」推行前所必須有的「思考訓練」,來個拋磚引玉。
筆記唸大學的年代,有一門課叫「思考方法舆語理分析」。前半截,教導學生思考的規矩、尺度。簡單而言,就是要思考的話,就要合乎思考的規範。不能糊裡糊塗,東拉西扯,亂七八糟的。當中內容包括:應用邏輯概念、科學方法和謬誤分析等。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規律和原則,避免日常生活中進行錯誤的思考運算、推演及判斷。教導學生,從推論、推理、涵蘊、吊詭、兩難、必要條件、充分條件、可能性、矛盾性、技術上可能、原則上可能、概然性、必然性、偶然性、循環論證,到乞題等概念。從歸納法、觀察法、試誤法,教到實驗法。再闡述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不當預設等思考謬誤。
而後半截,則教導學員若要說話,就要表達得精準清晰。而接收別人話語時,則要濾走無謂的干擾及雜音。內容包括:語言特性的掌握,字詞及語句的意義和使用,與及下定義等問題。教導同學認識,從語法結構、心理狀態、語言層次,到語言預設等問題。知道甚麼叫:闕義、歧義、含混、著色、實化及癖義。繼而判定句子具有那一種的意義。
至於,對資訊真假判斷的能力培養。其實,新聞傳播學中,向來都有一個對「資訊審查」的習慣。那就是對任何「存疑」的資訊均需加以「有兩個(或以上)互不接通源頭」的核實,方可以採納。而遇上特殊或新鮮課題,又打算作論述時,以筆者自己為例,也喜歡 就該課題比較 不同定位、立場 的説法,並儘量向不同前辈請教後,才下筆。
能做到上述各點,既關心教育,又能心繫大局,則香港始終還有希望。願香港人共勉之! (原載於 2021-1-7 信報〈教研陣地〉)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