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星期五

具開放性的主體價值培養

「反送中」運動,經過「元朗襲擊事件」後,除了突顯出政府錯判社會形勢及警民漸漸產生出仇怨關係外,也反映出香港的「主體價值」的危機。在網絡世界的「組群分割」趨勢,即「個體傾向祗與自己想法接近的人作分享和互動」的推波助灡下,相當部分的年輕人已失去與其他不同意見人士交流的耐性,而這正正砍陷了西方民主思想所賴以成立的具開放性的主體價值基礎。

繼六月中,筆者被學生以「犬儒」、「港豬」譏諷,又被舊同學嗤之以鼻後,筆者兩日前在面書的帖文,又被網友以「全錯。不打算花唇舌在(我)身上」回應。繼而被另一篇以「港豬、港犬」為標題的文章圍堵,暗示筆者弄不清眼前所謂「勇武派」行動的意義。果然,之後幾天,早上阻礙港鐵運作的「不合作運動」便開始了。

説坦白,筆者的個人取態及判斷是否百分百正確,並不重要。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最擔心的,反而是見到眼前年青人意識的「封閉性」及他們的「非友即敵」邏輯。

本來,民主思想的其中一個預設,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獨特性,並由此推出,不同人對不同事件可以有不同的意見與行動。而民主制度,就是透過選舉及議事機制去處理各樣政治及社會的問題。因此,假設所有人就同一事件,都衹能有同一樣的反應,根本就絕不合理。況且,就算以「大是大非」或國際認可的普世價值標準去做衡量,由判斷到行動之間,亦可以有千百樣的可能。甚麼「我對,你錯!」「你全錯!」「你不贊成我,就是港豬、港犬」「我不守法,是公民抗命你執法對付我,是罪大悪極」等的說法,根本就是具「排他性」的思考死胡同。

筆者從不懷疑年輕人的出發點,但在滿口負面、醜化及指罵他人的語言下,年輕人的主體價值即不可能再具有「開放性」與「生命力」。而由此生出的,亦衹有兩極化、狹隘與排他思想,與他們心𥚃追求的自由、民主理念,愈走愈遠。

筆者在此敬告各位教師,具開放性的主體價值培養,對年輕人及建立一個更美好的香港,非常重要。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循循善誘,為年輕人建立榜樣。(原載於 2019-8-30信報〈教研陣地〉)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