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

周星馳的電影美學

周星馳的演藝神話,一直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反而,他早年做臨時演員時的經歷,卻經常在他腦海內重複地出現。正如心理分析學於解釋文學時所說的,人總重重複複敘述著自己的某些經驗,並嚐試加以重新解釋,藉此撫慰自己心靈上的創傷,繼而重新上路。文學,是眾人的故事;而電影則是導演想告訴觀眾的故事。

周星馳電影中的主角,大部分出身基層,被人輕視,單靠一種「建築在浮沙上的價值」去堅持生活,是別人眼中的小人物,甚至是「小丑」。是被愚弄、嘲笑的對象,對人歡笑背人垂淚。而對西方戲劇理論諳熟的周星馳,更對「小丑」的悲喜劇性質,有進一步的拿捻。即:小丑愈痛苦,觀眾愈開懷。而小丑笑臉上的一顆眼淚,亦標示了他的複雜性。於是乎,周星馳電影裡,經常出現的一幕,就是主角開心地對人述說自己痛苦的經驗。讓人笑中帶淚,淚中有笑。

而作為導演,周星馳亦有三個明顯風格。一,以粵語歌曲作背景,情懷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二,起用新人,特別是一些讓他能勾起對自己出道時的青澀演技回憶的新人。三,是強化渲染角色的醜陋,而且透過鏡頭及化妝效果彰顯出來。而關於最後一點,除了是突出電影戲劇效果外,筆者更懷疑這是他於娛樂圈浮沉宕時主觀感受的投射,讓人有種嘔吐的感覺。

周星馳新作《新喜劇之王》,肯定不是他作品中的經典。然而,卻貫徹了他的視野和風格,處處看到他的印記(Signature)。這對於一個定位在歷史留名的導演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