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香港社區文化探索與國民教育

深化香港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了解中港關係​,推行國民教育,本來是天經地義的。可惜的是,近年中港矛盾日深,香港年輕人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的情況愈來愈嚴重。而兩年前港府硬推國民教育的事件,結果又為香港人帶來了很多疑惑與反彈。然而,中港本來就是血脈相連、同根同源的。這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香港教育學院兩年前起推行「其他學習經歷」課程,期望透過不同活動設計與安排,讓學生獲致多元學習效能的成果。今年首辦的「香港本土歷史文化探索」,專門針對本土社區的歷史文化進行考察,特別強調中港歷史的淵源。第一班近一百六十名同學在導師安排下,進行了多項活動,包括:專題講座、探訪及導賞,成績令人雀躍。

專題講座方面,教育學院邀請專家,就香港的「本土文化」與「身份認同」兩個範疇,進行了演講,由香港本土文化中的中國成份,談到舊區重建過程中「香港人」記憶的剝落,再延伸至每個「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成長故事,不能說不精采。

拜訪方面,特意走訪本地一間百年老店,聽其第四代負責人道出他們祖先南下創業的經過,如何因應時代步伐轉型,又如何跟當時與現在的國內城市,一直保持一個緊密而唇齒相依的關係,展現中港之間真實曾出現過的歷史。

主題導賞團方面,有九龍城與土瓜灣的歷史文化之旅,由宋皇臺說起,言及新發現的方井及昔日的碼頭,再觸及海戰、寨城與圍村的故事,突顯中港歷史從古至今,都連結在一起。此外,又有鯉魚門之旅,重點之一在介紹晚清時的海盜與招安問題。而中上環之旅,則分成兩個主題。其一,是孫中山的革命足蹟。其二,是廣東華人醫療事業的發展。前者重點在百子里輔仁文社一帶,後者在東華醫院舊址附近,都與近代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

同學在各個活動中,都能透過不同的途徑,親身體驗香港本土與中國歷史的關係。有時是直接跟專家或嘉賓對談。有時是親處其境去感受歷史。去掉工巧,全屬簡單直接的安排,沒有刻意造作的成份,這或許也可以讓同工參考。(原刊於 2015-4-18 星島日報〈大學版〉)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