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香港社區文化探索與國民教育

深化香港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了解中港關係​,推行國民教育,本來是天經地義的。可惜的是,近年中港矛盾日深,香港年輕人不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的情況愈來愈嚴重。而兩年前港府硬推國民教育的事件,結果又為香港人帶來了很多疑惑與反彈。然而,中港本來就是血脈相連、同根同源的。這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香港教育學院兩年前起推行「其他學習經歷」課程,期望透過不同活動設計與安排,讓學生獲致多元學習效能的成果。今年首辦的「香港本土歷史文化探索」,專門針對本土社區的歷史文化進行考察,特別強調中港歷史的淵源。第一班近一百六十名同學在導師安排下,進行了多項活動,包括:專題講座、探訪及導賞,成績令人雀躍。

專題講座方面,教育學院邀請專家,就香港的「本土文化」與「身份認同」兩個範疇,進行了演講,由香港本土文化中的中國成份,談到舊區重建過程中「香港人」記憶的剝落,再延伸至每個「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成長故事,不能說不精采。

拜訪方面,特意走訪本地一間百年老店,聽其第四代負責人道出他們祖先南下創業的經過,如何因應時代步伐轉型,又如何跟當時與現在的國內城市,一直保持一個緊密而唇齒相依的關係,展現中港之間真實曾出現過的歷史。

主題導賞團方面,有九龍城與土瓜灣的歷史文化之旅,由宋皇臺說起,言及新發現的方井及昔日的碼頭,再觸及海戰、寨城與圍村的故事,突顯中港歷史從古至今,都連結在一起。此外,又有鯉魚門之旅,重點之一在介紹晚清時的海盜與招安問題。而中上環之旅,則分成兩個主題。其一,是孫中山的革命足蹟。其二,是廣東華人醫療事業的發展。前者重點在百子里輔仁文社一帶,後者在東華醫院舊址附近,都與近代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

同學在各個活動中,都能透過不同的途徑,親身體驗香港本土與中國歷史的關係。有時是直接跟專家或嘉賓對談。有時是親處其境去感受歷史。去掉工巧,全屬簡單直接的安排,沒有刻意造作的成份,這或許也可以讓同工參考。(原刊於 2015-4-18 星島日報〈大學版〉)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

謙謙,兩歲了!

歲月如飛,謙謙兩歲了。雖說在撫養他的過程中,不無辛勞,但總的來說,是樂遠多於苦。而且,朝夕相處所培養出來的深厚關係,非筆墨所能形容。就像這两天自己上班,謙謙用盡其言語所能,游說我不要去上班的可憐相,就教人心軟,也教人哭笑不得。

說起來,謙謙是幸福的。縱然作為他父親的我,既不是鉅富,也不是天才,但至少才智亦算中規中矩,相貌端正,體格健康。母親更是公認的「大美人」,高佻、能幹。謙謙能遺傳到的,跟其他人比較,不會怎樣輸蝕。況且,我跟他母親二人,對他疼愛有加,日常生活用品、衣著,都極盡要求。圖書、影音,應有盡有。主題公園全年證,齊備。益智及純消閒玩具,幾乎無限量供應,連能坐上去的玩具車,也有五部。樂在其中,是順理成章的。但更重要的,是親子情全天候供應,從無間斷,日常起居,除了工作時間外,亦絕少假手他人。

朋友曾打趣提示我,叫我好好珍惜這段時光,如可以,要盡量花多些時間陪他,和去多幾次旅行。誰知我的答案,早超越他想像。我說,出世後不久,謙謙晚上就開始睡在我旁,他清晨起來見到的第一個人,通常都是我。自七個月大起,謙謙所上的親子班,歷三間學校,由每週的一個早上,到如今每週的四個上午,我有八成時間,都有參與。另外,自歲半開始,我就每天幫謙謙洗澡。至於乘飛機去旅行,則已試過六次共十二程,短至兩三日的澳門、星馬遊,中至四五天的沖繩、馬代,長至十天的澳洲行,都是有空即去。而已計劃的,仍有泰國及美國之旅。

我的母親曾告訴我,那些年,每次當自己一手撫養的子孫長大,要離開自己時,都總空虛難耐。這個其實我又怎會不知呢?祇盼望謙謙健康成長,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屆時做父親的在後面支援,便可以了。

謙謙,你兩歲了!爸爸,很愛你!願你永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