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星期四

提示與增能

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自我應驗預言」,意思是說,很多人都會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情況下,去採取某種行動(或作出一些行為),因而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某些他們之前的所謂預測。

而把這個套之於課堂,則教育研究人員又發現,對學生有期望、預期學生能有好表現的教師,較之對學生無甚要求的教師,通常都能一如所料,得到較佳的課堂效果。為甚麼嗎?心理學家沒有解釋得很清楚。在此,筆者想先跟大家分享兩個故事。一個是別人的,一個是自己的。

話說筆者有一位音樂人朋友,早年曾經歷創作低潮,那時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走出低谷。有次終於做了一首較滿意的作品,於是把之製成錄音帶,寄給一位樂壇前輩。

過了幾天,前輩打電話給他,笑嘻嘻的,祇跟他說了一句:「壞孩子,一定是祇給了我『行貨』,而把其它好的東西收了起來!我才不跟你計較。那樣吧,你下星期才給我你收起來的那些!」說完,就掛了線。但奇就奇在,在一星期後的某一天,我的那位朋友竟然真的交出了幾首較佳的作品出來。

同樣的奇事,其實也在筆者的身上發生過。大三畢業前,無心戀戰,祇想快些畢業到社會找工作,於是隨手高速地把畢業論文以剛好達標/及格的水平來完成並呈交。誰料,指導教授卻隨即打給我,用敦促的語調跟我說:「偉鴻,我對你期望很高,也知道你的水平。你是否受其它事情困擾,令你不能專心撰寫論文呢?這樣吧,我把論文呈交的日期延至兩星期後,你到時再呈交一次,好嗎!」結果,我在兩星期後所提交的論文,拿了甲等的成績,而且也獲得了教授的讚賞。

其實上述兩個故事的道理非常簡單。用兩句說話去說,就是處於高位的一方,對處於下位的一方,都抱有良好的期望,並在雙方對談間,巧妙地運用了語言技巧,給對方作出了「增能」,最終實現了他們的「自我應驗預言」。

說起來,教師每天面對學生,有多少時間是抱著良好期望的呢?特別是面對差生,教與學雙方,都在受罪。寄望教師都能明白給予學生正面提示的重要性,並替所有學生增能。(原載於 2015-1-21 星島日報「師家」版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