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角色扮演的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很早就知道「其他人的『在場』」(the presence of others),絕對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與表現。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兒童心理學家發現,在觀察室內「祇要有成人『在場』,男孩子會較少主動選擇洋娃娃一類的『女性玩貝』來玩」。而兩性心理學家又發現,成長後,祇要有女性「在場」,男性亦較少表現出懦弱的一面。而這些發現也可應用到日常生活裡。舉個例子,筆者早前多次進出醫院去探望家人,本來也無甚特別,但其中一次卻偏偏被自己的姊姊指責「表現冷漠」,一時間令筆者百詞莫辯,不知怎樣回應。當然,所謂「表現冷漠」部分的確是源於筆者(自己及作為男性的)的性格與習慣,不單止不喜歡哭哭啼啼,平時甚至乎連半句關心說話也不會講。然而,這卻並非事實的全部,要解釋為甚麼筆者於探病過程中的表現,當中應至少涉及多一個「角色扮演與互動」元素。那該怎樣說呢?卻原來筆者的姊姊本身是個「感性人」,情緒本來就大起大落,愛哭愛笑。於是乎,探病時,祇要有她在,甚麼溫馨、感性、凝重的說話,就多出自她的口;而在「角色扮演與互動」下,相對地冷靜(冷漠)、理性、樂觀的態度,則變成是筆者的角色與立場。令人不易弄得清當中的複雜性。而這種「角色扮演與互動」若放在政治角力場上,則我們會看到有些政客在公眾面前,會選擇扮演「反對派」或「顧全大局者」,並傾情演繹其「瘋狂與『正義』」和「忠貞與『穩重』」,繼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和真正想法。而心理學實際應用性之強,由此亦可見一斑。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