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星期二

對日本「3.11」災難的多元、通識教學聯想

禍福本無一定道理可遁,就像日本3.11由九級地震所引發起的海嘯及核電廠洩漏 幅射危機為例,人力與科技的力量,不能不顯得渺小。這正如日本首相菅直人所 說:這次可能是日本歷來最嚴重的災難事件。然而,這事件對香港教育又有何意義呢?依筆者看,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 作為情感及生死教育的一課,讓學生透過電視畫面及新聞剪輯資料,分享 對禍、福、死亡的看法,並以當中某些「捨己為人」個案,突顯人道價值的精采。過程中,亦可比較日本民族對災難事件的反應,與其他民族的不同。


二, 作為災難意識與危機管理反應的培育。比如:教師可藉著事件,讓學生扮演領袖的角色,叫他們指出,在危難情況之中,究竟該如要處理的問題,按緩急輕重的成分排列出來。亦可著學生按手頭資料批判一下,日本現時的處理手法,有何值得稱讚或改善的地方。


三, 作為通識科能源政策課題的素材,讓學生比較不同能源的真實效益與成本之餘,亦可著學生撰寫「質成」或「反對」繼續發展「核能源」的報告書,並指出其它「可再生能源」於目前階段的局限性所在。


四, 作為倫理科教材,讓學生自行說出香港人於這件事上可擔當的角色,與及作為學生又可以怎樣向日本人送上支持和慰問。另方面,亦可順道著學生思考中日韓的鄰居關係,該如何定位才恰當。


五, 作為思考教育的教材。讓學生分析中港地區「盲搶鹽」事件背後,政府、傳媒、學校及個人等多方面,究竟扮演了甚麼的角色。並著學生說出「盲搶鹽」這類行為,究竟屬於「智」或「不智」,對整體社會又會產生甚麼影響。


六, 作為食物安全等的討論基礎,讓學生真正了解何謂「食物安全」、「產地來源」、「成分標籤」等觀念,又可以讓學生評價香港政府現行的食物監察制度,對香港人是否真的足夠。


七, 作為香港政府及政策研究的一部分。著學生檢視這次事件中,政府各個部門,像:人民入境事務處、海關、食物安全中心、衛生署、天文台等等,是如何分工合作及把關的,它們之間的協調能力,又是否仍有提昇的空間呢?


以上僅是筆者粗疏的聯想,希望能達致拋磚引玉的效果。


(原文刊於 教協報 2011年4月號 副刊)

1 則留言:

Blogger wongwhstephen 說...

日本處理幅射的手法,極具爭議性。網上朋友形容日本,現時是「繼二次大戰後,再與全人類為敵」!

2011年4月5日 下午10:59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