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大學導師的存在價值

1. 僧多粥少,畢業即失業

上月底,有同學來找我訴苦,說今年中學教師的職位,買少見少。同學之中,仍有不少未取得教席。而已獲聘的,也祇是以「短約」及「文憑」職級入職居多。筆者於是問其中一位,這是否早於招聘廣告裡已列明一切?同學說:校長告訴他,表現良好的,有機會轉作「長約」和做「學位教師」。但這其實也沒有甚麼保證。

2. 同工不同酬,夢想幻滅

又過幾日,一位現職教師的同學又來找我,問筆者關於「轉行」的意見。我於是問他發生了甚麼事?卻原來這位同學已連續三年於同一間中學裡任教,每次都是簽一年約,雖然在工作安排上,跟其他全職教師完全沒有兩樣,但原來約上的正式職銜卻是「教學助理」,人工約祇有應得的一半。到了今年終於等到「教育文憑」畢業,以為可以名正言順地轉職,校長卻告訴他,在來著的兩年都沒有可「轉職」的位置。筆者見狀,祇能口頭上給予一些安慰,著他繼續堅持多一會。

3. 大學導師薪酬,比想像中更低

剛巧與任職於其它院校的舊同事閒談,卻發現原來在大學裡教書的,處境也一樣嚴峻,而這也可以透過筆者自身的經歷作一說明。話說,約十年前筆者從中學跳出來,想從別的位置去對香港的教育作出貢獻,於是「自動減薪」進入了某間大學裡當「導師」。過程中,還自嗚得意,覺得「學有所用」,可以進一步「把自己所學」使出來。誰料,該大學人事部所批出給筆者的入職點,卻較自己預期的更少,而且合約是以「一年」為基本,然後是逐年批,薪酬連續幾年都無按年遞增。之後,再轉到別的院校工作,情況仍是一樣。然而,話雖如此,由於在大學裡的教學,實在愉快,而且同事之間,又頗能互相尊重,於是,筆者也就處之泰然。

4. 高層貴客自理,教學工作不被重視

但自幾年前起,情況又生了變化。首先,衝著「效益化」、「產業化」和「研究取向」,香港多所大學裡,一時間湧現了很多新面孔,部分是「高層交換位置」、部分是「從外國高薪引入」,與以往習慣的手法及編制,不盡相同。然後,是部門之間的改名、合併與重組,一時說是「面向國際」,一時說是「回應市場需求」,一時又說是「積極開拓教育作為『產業』」。總之,消息五花八門,一時一樣。情況雖然混亂,然而筆者心裡卻想,「書仍是要有人教的」,自己祇要專注於教學,「做好呢份工」就「天下太平」。但原來事實並非如此,即如幾年前有大學已決定取消「導師」這個職級,讓「不願」或「未能」轉職「研究」的同事自然流失,然後再把教學工作轉移給「助理教授」,讓高層仍可騰出時間做其「研究」及拉關係。

5. 研究至上,教學可有可無?

筆者於是嘗試向工會了解情況。同事告訴我,現時大學趨向「研究」及「國際」定位。能替院校增加研究項目及數值的,都全力支持;能上登上國際的,更大加鼓勵;至於教學,教得差的「有過」,教得好的「無功」。筆者聽後祇能無語。


結語

筆者很喜歡跟人說,從事教育的人最可悲的,就是連自己的「教學工作」也不獲自己的界別認同。也不知道這究竟是香港教育界的悲劇?還是香港社會整體的悲劇?

(原文刊於2010年8月23日 《教協報》〈大專版〉)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