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我看《八十後運動》(書評)

林匡正寫的這部《八十後運動》,算是對「八十後運動」出現後,第一部資料搜集較為詳盡的相關著作。舉凡相關人物及事件的資料,都一拼俱全。而作者作為「八十後」更不避嫌,以「第一身」作「夫子自道」式的論述,為「八十後運動」的意義與前景,賦予一套解釋。明顯地,林匡正沒有把這部作品視為學術著作。一來,全書並無半個註釋。二來,書末亦沒有附上相關文獻目錄給讀者參考或進一步閱讀。所以,筆者以下對這書的批評,也許根本就是「不對應」。首先,全書由定義「八十後」的概念起,途中羅列相關事件發生經過與意義,訪問多位具代表性的「八十後」人物,到最後回應呂大樂四代香港人》裡對香港「第四代」的論述,都給人一種有既定立場的「主觀」感覺,把對「八十後」正負面的討論與描述,作了明顯選擇性的傾斜。讓人覺得他在替「八十後」的行為及表現辯護或美化。其次,林匡正的切入點,也欠缺廣角、宏觀,沒有從世界性年輕人的趨勢,作些補充。亦沒有清晰交代一般「早期成人」(Early Adulthood)的基本特性。令人誤解現今香港所謂的「八十後運動」,是原創、特有或獨一無二的。其三,對「八十後運動」興起的社會物質條件及參與者的家庭及經濟支援,討論不足。祇單方面強調當中的「精神」、「意義」,漠視所有社會運動的辯證特性,精神條件與物質條件乃環環互扣、相輔相承。其四,末章討論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時,沒有準確捉住呂大樂社會學式思維進路,致令「牛頭不答馬嘴」,似有借題發揮與胡亂「防守」之嫌。最後,作者隱晦地貫穿全書的「『八十後』(土生土長、以香港為家、有學識、有理想、有眼界),是香港未來『真正的主人』」的潛藏立場,也是令人討厭及生氣的。試問依照林匡正的思路去想,像筆者這種「非八十後」、唸過大學、對香港政治及社會有認識及看法,於香港辛勤工作及生活,連雙親在內於香港已經活了十幾代的人,又算是甚麼呢?而「五十後」、「六十後」、「七十後」和「九十後」於香港各個議題上,難道又不會有自己的看法與立場,要「八十後」代言?

標籤: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