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我看「智能手機」新世代

這邊廂,正跟朋友在網上討論「文化霸權」問題之際;另一邊廂,竟又在facebook看到別的一些朋友在討論時下香港文化的文章。看來香港像筆者這類對文化有興趣的人也不少,而網絡上的交流,亦已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剛巧陪年青朋友到旺角買「智能手機」,就引發起筆者對相關現象點點的思索。

年青朋友告訴我,「智能手機」已經是他生活的主要部分,普通電話功能不用說,用它上網也早已成為習慣,遊戲功能是預期之內,但這還要加上辦公室軟件,影音資訊娛樂中心,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與即時社交互動分享之本事。由此可以預期,未來世界訊息的交流習慣,將與現時的有重大分別。年青朋友繼續沾沾自喜,向筆者娓娓道來「智能手機」帶給他生活上的方便,筆者聽後祇覺當中好像有甚麼不妥。

誠然,科技帶來生活上的方便,而且全球資訊互動模式與三網合一的趨勢,都不可能逆轉,但身處其中,依筆者看,卻不能算是幸福,且以幾點去說。其一,追逐科技永無止境,而世界的資訊亦無窮無盡。先勿論「智能手機」是否真的能帶給我們生活便利,但其「綑綁式」銷售與聯營方法,已先從人們的口袋裡奪取了一筆又一筆的錢,大部分「窮忙族」祇是「久而不聞其臭」而自嗚得意而矣。

其二,就算從生活上看,網上資訊娛樂的流量就算怎樣增加也好,每個人每天亦不過二十四小時,花多了時間在「智能手機」身上,意味花在其它地方的時間必然減少,這對生活整全性的負面影響不用多說,而資訊「量變」與「質變」之間,亦不易弄得清楚。

其三,既然「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在收發訊息及工作,也即時說所有人工作的時間,在技術上可以無限延長,間接粉碎了「工作時工作」的堡壘。

其四,根據正常心理,資訊一多,最大可能的反應,就是「速略式瀏覽」,或是「花在選擇資訊的時間多,花在咀嚼資訊的時間少」,久而久之,這對培養深刻思維沒有幫助之餘,更可能有害。

其五,是關於社交資訊即時及互動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愈多人參與一個討論,或同一時間與多人作互動交流,似會提昇一個人作決定的質素,但事實其實是剛剛相反。要知要同時消化及接受各方不同的意見,根本就極其困難,更何況要在一個瞬息萬變的年代?結果社會上其實是增多了「猶疑不決」(indecisive),而減少了「決斷」(decision) 。

其六,幾年前心理學已有研究指出,這時代的「網癮」或「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已開始不受控制,但以前還可以勸人走出戶外來擺脫下「枷鎖」,然而,現在「智能手機」的出現,卻已經把戶內戶外、辦公室與家居、工作與娛樂等之間的界線打破,將令「網癮」及「資訊焦慮」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其實說了這麼多,筆者亦不外想提出一個論點,就是「工具」原初的設計,其實是用來方便人的。但當人過份依賴工具,又或者當「工具」嘗試反過來干擾人的生活時,人就應該有所警剔。以我自己到目前的做法是:儘量把「工作」與「私人生活」的時間分開,旅遊時不接電話或上網,讓自己儘量擁有較多「『私人』的自由時間」,免得被「智能手機」挾持,謹此與大家分享。

(原文刊於2010年7月4日 《星島日報》「來論」)

標籤: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