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從邁向國際到不務正業

(原文刊於2009年10月28日 《香港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

香港教育制度千瘡百孔,早已為人所詬病;但原來「老師的老師的教育」,即「師資培訓」的情況,也好不少多少。外行領導內行、重研究輕實務、視線對外而不對內等,都是時下香港師資培訓機構的「病徵」,倘若教育當權者現時仍不醒覺,過幾年到「病發」時,則恐怕華陀再世,都無能為力。

外行領導內行

關於這點,龐永欣君早前在一篇短文《外行領導內行》內,已經說得頗清楚。筆者在此僅補充幾句。那就是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的師資培訓機構,都在同一時間內招聘人手,任正教授或以上的,薪酬從優,實戰教學經驗不拘,教學節數從簡,專職「寫作」。相反,做專任導師或客串觀課的,則薪金比中學現職教師還低,要求多多之餘,還要肩負起真正教學及觀課的實務。這批所謂導師,不單止教學工作量沉重、前途未卜,而且有時更會缺乏發言權,明知現行教育有某些環節不妥,都無力向上陳詞述義,反而讓部分無甚實際教學經驗的當權者「紙上談兵」。如此「外行領導內行」,香港教育制度怎能不敗?

重研究輕實務

與上一點關連在一起的,是現行所有香港師資培訓機構都渴望轉型,以轉型做「研究」為終極目標,並把大量資料都投放在「學術文章」的生產上。形成做「研究」的,根據玩法,定期有文出的,就有出路,升官發財;而做「實務」,注重教學,沒有文出的,不單止升職沒有希望,甚至連職位也會危危乎。不懂(或不大懂) 教學的,事小,影響工作評估亦不大;不懂觀課的,就交由那些「專任導師」或「退休教師」負責,並認定如此能一舉兩得,天下太平。

視線對外而不對內

也許是回應特區政府「打造乜乜」的需要,香港現時幾所師資培訓機構,都有打著「邁向國際」的旗幟,對外宣傳自己的課程如何了得,又怎樣的「國際化」!但這是有必要的嗎?說坦白,除了以英語授課是無可厚非之外,其它的所謂「國際」成份,對香港的師資質素的整體提昇,究竟作用有幾大?除非特區表明,師資培訓已變成一門生意,宣傳「假、大、空」,都是應該的,否則,筆者看不到「以服務香港教師為本」的師資培訓,究竟有甚麼問題。另外,連住第二點的,還有那些「學術文章」。眾所周知,現時大學內部的工作評估,佔一大部分是「『學術文章』在『國際學術刊物』上所刊登的數量」。而「國際學術刊物」的習慣,又是「以『國際可用性』、『國際視野』和英文」作單位的。那也是說,若一位大學現職教員想保住職位,他於工作上排第一位的,就是如何先寫好幾篇能上「國際」的文。試問如此一個的「既定立場」,以香港及中文為重心的「對內」研究,還有多少人願意去做?

結語

筆者無意否定現時香港各所師資培訓機構的做法,但卻想提出,香港設立本地師資培訓機構的原初目的究竟為何?據所知,到目前為止,香港教育局仍然「不正式接受」在「香港以外地區所接受的師資培訓」資格。於這點而言,筆者理解及欣賞政府的立場,並希望香港的師資培訓機構,都能察覺到當中的原委,並馬上重新調較自己發展的方向及速度,以免大病一成,積疾難返。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