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星期四

賽規主導一切的年代

以前打比賽,教練與朋友總會說,盡了力,享受過那箇中的感受,贏輸都已經變得無關重要。而時至今日,經驗老到的教練都會告訴你,要望著賽規的設置來打,贏了,不代表你意志、技術、條件優於對方;輸了,則可能是因為你不了解「遊戲規則及其盲點」,跟個人的質素與比賽表現,無甚關係。日子一久,打「比賽」就竟變成了打「賽規」,勝出的一方,會感覺麻木,毫不雀躍;但輸的一方,卻會忿忿不平。原因是,所謂「贏」家擁有的,祇是「空洞的勝利」,不見得特別光采;但所謂「輸」家所耗費掉的,卻是汗水與尊嚴。這用於職場上,也是如此。時下西方「管理(效益)主義」仍氾濫,員工每年要自我申報自己於過去一段時間的「業績」與「果效」的遊戲玩法,隨處可見。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變成了「遊戲」高手。套用現時電玩遊戲的術語,就是有「分」、有「獎」、有「武器」取的地方,大家都「一窩蜂」拿著「攻略」去鑽研,但到頭來,分數的確是突破了自己舊有的紀錄,但卻失掉了原來玩遊戲的樂趣。筆者於此,無意(也無力)否定「現有玩法」的合理基礎,亦肯定它具有一定的作用與功能,但歷史的吊詭永遠卻在於扭曲、異化與逆轉,令很多原意美好的東西變成「合理地『不合理』」。又舉個例,筆者於大學裡任教,近月需申報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表現,當中涉及「與學生關係」一欄。筆者於是簡單潦幾句,指出與學生關係仍算保持積極、良好云云。誰料回覆的,卻是:請列舉出有效及具體的證據。哈!這樣一種具「科學態度」的「工作表現測量法」,是否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一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