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港男 - 港女」結構

無線《星期日檔案》,借「三八婦女節」的機緣,一連兩集,以〈港男 / 講女〉及〈港女 / 講男〉為題目,探討「港女」及「港男」現象。而於站長眼中,該兩集節目的最吸引處,倒是那些肯上鏡的「港男」及「港女」,並雄辯滔滔地訴說自己的意見。亮相的所謂「專家」或「自命對此課題有研究的人士」,固然「好笑」。但更奇的,是一眾被訪者竟然都感同身受、煞有介事,乃至於能帶起莫名的喜劇效果。筆者自問尚算幸運,從來未遇到過所謂的「港女」。而每次赴女性朋友的約,亦感覺愉快,故實在於這課題上沒有「第一身」的見證。然而,從社會學的分析入手,不同階層及生活處境的人,其實是處於不同的生活軌跡及圈子裡。遇見「港女」的,自然是「港男」;而碰到「港男」的,亦自然是「港女」。舉個例說,想到「中價酒吧」裡,以「廉價方法」去認識「高質素」女孩子的男人,自然會在那裡碰到「相反」心態,想到那裡認識「好男人」的女孩。可惜的是,由於思維起點的錯置,在錯誤(下價)的區域裡尋找「誤以為會出現」(高質素)的對象,結果當然是各自「空歡喜」一場。(情況有點像,到尖沙咀碼頭用八角勾夾塊麵包釣到的,祇能是「泥猛」,不會是「石斑」一樣。)而不用說,會到特定「網站」及「討論區」留言或發洩的男男女女,剛巧也就是「同水平」及「臭味相投」的一群。再運用社會學的洞見與想像力,在港中產低層家庭出品的男孩,在家被父母寵壞,但教養支援卻不足,於是失掉溝通能力與男性原始的野性,就會變成「電車男」。而在港中產低層家庭出品的女孩,被社會灌輸了女性抬頭、物質至上的現實主義,又會變成所謂的「港女」。所以,與其說「港男」、「港女」是香港近年的社會現象,倒不如說他們的出現,乃是港式「中產低層」的生存處境所促成的產品。而在兩集裡,都先後出現過的幾位健身教練所說的話,則是中了資本主義宣傳的「毒」。消費市場針對著「港男」、「港女」背後的空洞、乏味與無知,讓他們天真地相信,祇要改善了「身體線條」及「造型」,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就會神奇地變得美好起來……。所以「港男」、「港女」說穿了,其實就是香港「教育失效」(或太有效)與「心靈貧乏」的惡果。也值得一提的,還有在第二集結尾時,「港男」代表的心聲,說「希望有女孩子能好好管教他」,竟與第一集張慧慈對男友的「試探」,源出一轍。這也分不清,究竟是冥冥中的巧合,還是無線對友台前主播的「大整蠱」。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