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星期二

從爭端到調解

今年五月,《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在香港進行簽署儀式,待簽約國批准後,國際調解院亦正式成立,總部設於香港。其實,去年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已提出要把香港拓展成「調解之都」,優化香港調解專業認證制度,並同時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以推動調解文化。

很多人都以為調解只適用於商業糾紛的案件,其實它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從本義來看,調解就是以「非法律 」手段及以雙贏(或多贏)為目標的一種解決爭端的方法,它的核心是:中立、持平、程序與多贏。調解員要以令多方滿意為目標,不偏不倚,中立持平,根據程序公義去協調。

事實上,調解的精神與原理亦能應用到學校環境之中。在學校裡,學校行政與教學專業之間有時會出現觀點與角度之間的分歧,教職員之間亦會有角色與位置之間的衝突。有些時候,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立場與期望有落差亦會引致對立局面。

筆者相信,這些衝突很多時都可以透過「調解五步曲」來解決的。所謂「調解五步曲」,就是冷靜、審察、聆聽、思考和方案,以下用一個學校行政衝突的實例來說明。一名私立小學的教師擬因 「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批評其校長在校政上行事偏頗 」,被校方認為 「與事實不符」和「有損校譽 」,並即時解僱。該教師於是向教育局投訴,強調自己有權在私人的社交帳戶上發表個人想法,要求校長道歉及撤回解僱的決定。相反,被投訴的學校卻認為該教師在未有充份暸解情況下,在公開場合用不恰當的語言詆譭校長,有違教師專業。

調解員這時要做的,就是要分別與該教師及其校長見面,儘量瞭解事件的具體細節,著雙方冷靜思考導致出現矛盾及衝突的原因,審察雙方所提供的證據,聆聽雙方的意願,並給予雙方都各自能「 退一步以化解尖銳矛盾」的空間,然後向他們提出雙方均可接受的可能解決方案。最終,經幾個回合的交涉,該教師願意自行辭職,而校長亦撤回之前解僱的決定,達致雙贏。整件事件中,調解員的其中一項工作,是引導雙方走出原先的視野死角,然後給他們重塑相關問題的框架,從而和解。可見一位有充份訓練的調解員,能清楚地看到各方的利益與需要,明白衝突與矛盾所在,然後根據既定程序製訂出方案,令雙方甚至多方達致真正的和解。

事實上,學校裏的持份者眾多,出現意見分歧是無可避免的。若校長能鼓勵學校人員接受調解員訓練,出現投訴時透過調解技巧作出調停,便能夠減低事件的影響。現時香港多間機構都有提供調解員的培訓課程,完成進修後更可申請專業認證。教師家長不妨助己助人,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社會。 (原刊於2025-7-22 明報 教大GPS)

2025年2月17日星期一

天才白痴夢

「人皆尋夢,夢中不知所蹤!」

每次一聽到許冠傑《天才白痴夢》此曲,心裡都會有些激動,仿佛都能回到年幼時的過去。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和那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年代。

那時也許祇有七、八歲,許冠傑 就是那時流行樂壇的天皇。他學歷高、聲線和形像正派,雖是唱歐西歌曲出身,卻偏偏能把那時代的粵語流行歌曲格調改寫,讓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歌曲旋律悅耳之餘,歌詞既典雅又押韻,更有警世教悔的意味。

就像筆者說的這首《天才白痴夢》,其實既不是說天才,也不是說白痴,而是勸我們一般的普通人,儘量世界如幻如化,似真還假,都要窮自己一生人的力氣去 追尋自己的夢想。

那是一個多麽美好的年代,那亦是筆者自己一生中一段美好的時光。

而直到現在,每當我自己遇上挫折時,也仍會以這首歌的歌詞自勉。

「天造之才,皆有其用,

振翅高飛,何須在夢中」

願大家也共勉!

 

天才白痴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h5AQPRrRE 


2025年2月3日星期一

心誠則靈,是真是假?

回望人生,竟有點激動莫名的感覺。卻原來自己一直忘恩負義,錯怪了神明。

就像自己眼前的階段,明明是自己心中幾年前所祈求的,神明現在成全了,自己卻滿腦胡思亂想,甚至曾忿忿不平。

誤會的關鍵,可能在於時間的點、線、面運作,與及 欲望的超前,所謂「童心未泯,色心又起」。神明正忙著為你處理上一個訴求時,你已埋首下一個計劃。於是,在你心目中,祂總是莫明其妙,甚至不合時宜。卻不知實情,原來是你自己忘了之前曾許下的願望才真。

就像一對祈求有子女的夫婦,未等得及成功懷孕,就急不及待走去收養了人家的孩子。到自己懷了胎,才後悔早前的決定。

也想起流傳已久的說法。

一個認真求雨的人,是會帶著傘子同行的。可惜大部分求雨的人,心裡壓根兒沒有那種準備

你求事業成功、求姻緣、求平安,都不是一、兩天的事。你若有勇氣把願望 認認真真地寫下來,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回望一下。你應該發現祂們原來一直都在聆聽著你的說話。問題反而在:你真的知道自己是怎樣想的嗎?

 


2023年8月25日星期五

對子女成績作合理預期

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久不久都會聽到家長對其子女前途的憂慮。擔心子女學業成績追不上,擔心子女將來入不了心儀的名牌大學學系,又或者是畢業後找不到有前景的工作等。 


為人父母者有這些憂慮,當然有一定的理由。然而,世界變幻莫測,很多事多想無益,筆者覺得讓高中以上的年輕人自己去面對這些問題,始終比較恰當。這一來,從心智發展水平來說,十四、五歲的青少年跟成年人比較,其實相距已不遠。二來,年輕人正處於反叛階段,對外來壓力會比較敏感,你的關心於他們看來,可能是干涉。三來,世界在變,很多未來他們從事的工種及隨之而來的相關知識/技能要求,根本在目前一刻仍未落實。倘以現時的框架去勉強思維,可能祗會是徒勞無功。四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該怎樣走,始終應該由當事人去決定。父母要做的,不外乎在於提醒與支援。那麼,小學乃至初中學生的家長,又該怎樣為其子女的學業成績作適切預期呢?下面提供一些線索。 


一般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資質,由於是願望寄托及資源投放所在的原因,往往會出現頗大程度的偏差。這再加上「後天教育無敵論」橫行,很多父母便以為「肯花多點錢給子女去上上堂、補補習」,學些捉題、答題技巧,甚麼也可以追回來。對於以上說法,筆者當然不能完全否定。然而,任何附加形式的增補式學習,都祗能移走一些「本來可以移走的障礙」,對於資質卻是無助的。更何況,擁有同樣想法的父母,又怎可能得你一個?於是最後結果當然是打個和,大家重新開始。於此,筆者高度推介為人父母者,要先審視自身家族內的資質概況,即如父系母系雙方,包括父母親自已讀書時的表現與成就,再考慮族內一眾親戚的學業成績,然後對子女的可能成績作一個合理的綜合預期,避免失望。 


當然,學業成績並不等如一切。於現世代裡,基本語文溝通及科技應用能力,於長線發展,實不能或缺。而培養子女的「抗逆能力」,就著他們個殊性發展他們個別的志趣與潛能,在複雜多變的世代中,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原刊於2023-5-30 明報 教大GPS)

 


家長可以為子女做些甚麼?

期望自己子女能擁有較自己更好(或至少不比自己差)的社經位置與成就,是人之常情。但以現時香港(甚至整個世界)來說,卻知易行難。要知大量統計數字均已經指出,高速向上流動的社會發展階段已成過去。跨代社會流動呈現呆滯,甚至下滑。學歷通漲、知識折舊等問題,愈來愈嚴峻。想子女向上游,或做個舊時所謂的精英,愈來愈困難。然而,大家祗要看闊一些,換一換看事物的框架和角度,便不用太擔心了。正如很多文章均指出,社會的變遷速度,異乎想像,很多未來工種,在目前一刻,根本還未出現。相反,現時很多令人羡慕的専業,卻非常有機會於短期內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況且,新時代人類的價值觀及思考模式,跟上一代人的想法,也有很大的距離。到時,社會是否仍然舊世界的標準去界定一個人的位置,根本沒有人能説得準。所以,筆者斗膽建議為人父母者,與其花精神擔心這些,倒不如把力氣花在培養子女的各樣「社會通用基本技能」(即:語文及科技等)上。然而,除了這些,為人父母還可以為子女做些甚麼呢? 

「成功靠父幹」基本上不是謊言。我們細心觀察的話,其實不難發現,很多「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段段「父母在背後默默耕耘」的故事。資源投放,祇是基本。父母的「真人示範」(身教),也是其次。卻原來,父母親的眼界、視野,才是最玄虛和微妙的關鍵。筆者可以這樣說,子女在完全成長之前,或多或少是「透過父母親的眼睛看世界的」。換句話說,就是「你的眼界和世界視野有幾闊、有幾精準,你子女未來的眼界和世界視野,就有幾闊和幾精準!」我們當然可以超越我們的父母很多,但個人成長後對之所需付出的代價與效能,較之一早有父母在這方面也鋪了路的比較,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無意在此低貶以「舊世界模式及價值」生存的家長。但卻想指出「元宇宙」所代表的新世界模式與價值正來勢洶洶,與其執著引導子女一些舊有成功標準,不如打開胸襟多看看世界的變化,為子女進入新時代做一個「領航員」。 (原刊於 2023-3-7 明報 教大GPS)

 

 

2021年12月23日星期四

快樂的追尋

過去十年,筆者先後在大學裡講授「生共死」、「故事人生」及「工作、消閒與人生意義」等 生命教育一類的通識課程,今年則接手「快樂的追尋」一科。究竟怎樣才能讓同學尋找到自己快樂的人生呢? 

快樂,從來都在很容易與很困難之間。還記得兒子在三歲左右,有一回在街頭對我說:「爸爸,為甚麼街上的哥哥、姐姐,個個都好像很不開心似的呢?」也不記得當時是怎樣回應他了。但卻知道,祇要有充分的愛,小孩子本質上大抵都是傾向愉悅的。雖有用不完的精力,有問不完的問題,有玩不完的遊戲,有數不完的學習,有無止境的挫折,但整天也總是笑嘻嘻的。祇是當人慢慢長大,漸懂世情,在遇上了各式學業及社會挑戰後,笑容才不見了,反而要去追尋與生俱來的快樂! 

課程由定義快樂入手,先檢視一般人心目中的快樂究竟是甚麼?這裡會借用幾種心理學理論及社會研究的成果,也會運用東西方多位前賢大哲對這方面的說法,即如:心理學家怎樣研究快樂、社會研究怎樣說、佛教怎樣拆解快樂等,去給同學作參考。然後,是讓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 

之後,是透過近廿年於西方幾套大熱的性格類型理論,包括:五大性格特質、九型人格等,去給同學玩些「自我認識」的遊戲,讓同學「從森林去看見樹木」、「從類型去發現自己」。換句話說,就是讓同學從性格類型的角度去再次發現自己的「強弱機危」,繼而思考怎樣才能「揚長護短」,去發掘自己的天賦,承認與面對自己的內在需要與恐懼,好好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與事業。 

計劃中,會邀請一位曾在「學苑」修讀的長者,去分享他退休後的慢活養生之道;一位曾任職社企高層的背包旅行作家,分享他的獨特人生追求;一位於四十歲左右就退休的投資生意人,分享他的金錢觀;一位舊同事兼玩具收藏家,分享他的玩樂眼界;一位幾乎全盲的學者,分享他的尋找知識之路;和一位曾經艱苦經營的爬蟲店東主,分享他與動物之間的有趣故事! 

最後,會談談快樂與家庭、伴侶、人際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也會分享筆者自己人生的視野及對快樂的看法。期待同學能一同思考、一同學習。熱切期待此科! (原載於 2021年12月21日 明報 副刊)

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

在「新常態」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經歷兩年多的世情變化,香港終於發展出一種「新常態」。政府的防疫策略已落實,除了個人衛生及社交距離外,於教學範疇內,最明顯的影響,莫如鼓勵使用「網上教學」。而於此段期間,筆者剛巧作了不少新嚐試,亦收到了不少的正面回響,所以決定把經驗分享出來。  

筆者任教的大學,對於網上教學的施行,即如:網課的類型、各自在課堂施行中所佔的比例、學生網課的出席要求、參與方法乃至功課安排等,都有頗清晰的指引。然而,在此框架以外,不同教師則可以就各自的實際情況,有不同的選擇。

經過不斷的摸索,筆者現時典型的網課授課安排如下。一於上課一週前,透過網絡教學系統,通知下一堂的上課流程。包括:該節現場的網絡上下課預計時間;那一堂的思考及討論題目;會玩哪些玩戲;哪些同學須作甚麼準備等。二自己錄製定一些 關於該堂教學內容 的錄像,或包含聲音旁述的「投影片」,再加一些在網絡上 可尋找到的 相關資源(註明:不同重要程度) ,讓學生於上課前自行觀看,以節省網課的單向授課時間。三) 設計一些於網課時,可即時讓學生互動參與的玩遊或活動環節。四以簡單問答形式,代替例行點名,加強學生參與。五) 視乎進度,邀請不同嘉賓作長短不同的「現場分享」,增加網課的「可觀性」及「多元性」。六遊戲、活動或嘉賓分享後,專設「現場分組討論」,強化學習成果。七成立學科社交群組,全天候式分享即時或相關學科的資料,鼓勵學生參與,令學習變成生活習慣。

以上跟現場實體課的最大分別,就是學生可針對個人志趣、需要和生活規律,進行一個較「精準」的學習進程。減少部分對個別學生而言,是「無效」的學習時間。舉一個例,某同學對該科某課題中,已熟悉的部分,可自行繞過至下一環節。對於有興趣的相關課題,則可自行瀏覽附上的資料。遇上不明白時,才向教師查詢。也由於不涉及交通成本,網課的嘉賓分享時間,亦有較高的彈性,長短不拘。

筆者雖於大學任教,但相信以上原則在中學應該也適用,在此拋磚引玉。(於 2021-7-10 信報〈教研陣地〉)